212.我们喜欢的,专家不喜欢
2022-08-15 本文已影响0人
中年再读诗
看了一段马云的讲话,大意是说当年听信一些言语,觉得某些国家很落后,自己实地去之后才发现人家是那样地发达!
这其中的道理,我们大致也能想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情。且不说这样大的导向问题。即便是一首古诗的选取,“专家”们也都“目的”极其明确。他们选定的,往往是四平八稳、调门较高的那种,而那些挥洒灵气、性情跳脱的,却以不够稳重或不够“安稳”——生怕大众受此影响而“出什么乱子”而不往通行本里收录。
比如北宋的俞紫芝,这人因少年时崇信佛教,便不娶不仕。又因诗文写得超凡出尘,便不大受统治者的欢迎——属于非暴力不合作分子、不大受官方管理的社会浪人啊。
但他的诗是真的好啊。比如他的《吴兴》:
沽酒店穿斜巷出,采莲船傍后门归。
翠沾城郭山千点,清蘸楼台水一围。
好诗不需要阐释。他把场景写得如此活灵活现,又把词语运用得这般轻巧灵动。这一首诗俨然一幅画呈现在我们眼前。
这让我想起第一次见到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时的惊讶,怎么能把修饰词“无穷碧”和“别样红”放在后面呢?
现在想来,杨万里未必就不借鉴、不受这些前辈的影响。从俞紫芝这首诗里,我们已能感觉到这种意味。比如最后的“翠沾……山千点”“清蘸……水一围”。
有人会说,这首诗不过是纯粹地写风景,有什么问题?其实,确实不是诗歌本身的问题。我们知道,一个人如果不被统治者接受的话,哪管你具体的一首诗正常不正常,反正全部以不正常论处就是了。这才是一些优秀诗歌被掩埋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