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即良知源易缘安阳源易缘

《易经》问卜与佛、道、儒焚香,重在四个字

2017-10-09  本文已影响31人  中山人读文史

《易经》问卜与佛、道、儒焚香,重在四个字

月夜焚香,古桐三弄,便觉万虑都忘,妄想尽绝。

试看香是何味?烟是何色?穿窗之白是何影?指下之余是何音?

恬然乐之而悠然忘之者,是何趣?不可思量处,是何境?

无论琴茶,焚香,都是收敛心情的必备方式。

古代的雅致文人更是乐于焚香读书,品茗操琴,以修养心性……

(一)

据考证,焚香始于春秋时期。

当时,香用于驱瘟避邪,最初用于朝堂、宫室,后来士大夫、平民也使用。

人们常用“香”来描绘美好事物、德操、情感,并赋予它美好的内涵,如成语“古色古香”、“香消玉散”、“软香温玉”等。

宋代,士大夫阶层普遍追求隐逸精神,“仕”与”隐”不再是互相对立的两极,在朝为官、居家奉佛道,亦官亦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从古至今,不少人都有焚香净气、焚香抚琴、吟诗作画和焚香静坐健身的习俗。

焚香,香气四溢,低回悠长,除营造一种幽静风雅的氛围,还可以使人精神振奋。

南宋文人笔记《梦粱录》中道,“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是宋代文人精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四艺”。

(二)

焚者灼烧也,香者祭拜之用,古人多以焚香来祭拜和静心。

在传统国学中,《易经》的第4卦“山水蒙”卦卦辞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年龄再大、学问再深的人也可能陷于蒙昧之中,这时就需要向神明和智者求教。

而《易经》告诉我们:“再三渎,渎则不告”。(两次三次的占筮,是亵渎神明,亵渎就不告诉他。)

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周易科学交流协会理事长、著名易经教授黄来镒说:《易经》问卜于易圣,首重”虔诚、尊重”。

心“诚”,则圣人将告之以所求之事解決之方,若所告之卦爻不被重视,一而再,再而三要求重新占卜,直到求卦者满意为止,是为亵渎了神灵,易圣便不以真相相告之。

(三)

心香一瓣。

心香:指内心虔诚,就能感通佛道,同焚香一样。比喻十分真诚的心意。

东汉永平十年,佛教传入中国,香、花、灯成为礼佛的必备品。

黄来镒先生在向“源易缘”分享的文章中,谈道:佛教有焚香的仪式,可分为烧香、拈香、告香、插香等。

诵念经文,首先诵念《炉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道教认为“香”是灵通三界的信之一。

道教仪式的“太真天香”共有八种:道香、德香、无为香、自然香、清净香、妙洞香、灵宝慧香、超三界香。

而儒家的最高境界,是“仁”和“诚”的境界。

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孔子一行人由卫返鲁,中途经过隐谷,突然闻到阵阵扑鼻清香。孔子发现谷中草丛里,夹杂着一大片盛开的兰惠。当场叹道:“夫兰为王者香,今乃与众人伍。”

兰草后被尊为香祖、国香、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

因此,黄来镒先授总结说:《易经》卜筮,佛、道焚香,重在心诚意正。“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斯而已矣。

(原创声明: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刊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刊载,请通过本平台留言获得授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