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习“婴儿”?

2023-12-09  本文已影响0人  蒙峰西东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意思是说,永恒的德不离开,复归到婴儿的纯真状态。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也把婴孩作为自己的理想人格。他在《每当我看见天上的彩虹》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每当我看见天上的彩虹,

心儿就激烈地跳动。

我年幼的时候就是这样,

现在成人之后还是这样,

但愿到年老时依然这样,

要不,就让我死亡!

儿童既然是成人的爸爸

我就能希望天然的敬爱

把我的一生穿在一块儿

“儿童是成人的爸爸”是指成人应以孩童为师,让天性永存。诗人对孩童怀着神圣的崇拜,竭尽礼赞。

诗人相信婴儿刚刚来自天堂,童年离天堂亦不远,所以他们处在生命之始那天赐的幸福之中,并依旧保有天赐的禀赋,是优秀的哲人,能悟透上帝那永恒而深奥的圣书。

因此诗人祈愿孩子能够童心永驻,不必象成人那样背起尘世与习俗的重负,去同天赐的幸福交战,永远保持从高邈灵境取得的荣光,甚至要拒绝成长,不必追求那带来不可避免的枷锁的岁月之流。所以说,成人要找回幸福,必须追溯童年。

这也能帮我们去解释“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情,从小是白纸,自己和父母都认为一切皆有可能,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学习了和经历了很多知识和道理,逐渐的给自己设定了很多的条条框框,如果有成长的心态,竟然有一天要“回归”,也就是要忘记后天的“知识和道理”,回归原始的出厂设置。

出厂设置一直以来我们感到是最低水平的配置,没想到却是最高水平的状态。

可以做个比喻,我们本来水,结果后天加了各种香精、茶叶、咖啡、奶...

最后我都忘记了我其实是一杯具有无限可能的水,而且我们带着一身的茶味、奶味、咖啡味...来感知世界,我们也就被这些味道限制了,也就感知不到世界本源的色彩了。

启发是:

1、别听别人怎么说怎么做,问问自己的良知。

2、别被自己的欲望遮蔽,问问自己的良知。

3、别被社会文化和传统绑架,问问自己的良知。

我们要做的就是像孟子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还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我们要做的就是王阳明在龙场悟道说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我们要做的就是《坛经》说的: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我们要做的就是柏拉图说的: 学习就是回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