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

2023-12-05  本文已影响0人  浅说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历代对于逍遥的解释有四种: 一是无论大小,任其性则逍遥。也就是郭象的“适性逍遥”思想。二是“无恃”才是逍遥。成玄英《庄子序》引支道林云:“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然不我待;玄感不疾而速,故遥然靡所不为。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三是逍遥就是“无为”。成玄英《庄子序》引顾柏彤:“消着,销也;遥者,远也。销尽有为累,远见无为理。以斯而游,故曰逍遥”。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证》: “逍遥,无为也。是欲心意之逍遥自得,重在无为也。自树一义则可,若以之释本篇,则失其旨矣。本篇之旨在凝神,而神之能凝,在心意之逍遥,欲心意之逍遥,则在无为……夫至于无名、无功、无己、无用,斯无为矣,斯逍遥矣”。四是大而能化为逍遥。浦江清《逍遥游之话》:“庄子在别篇里有齐大小的意思,在这一篇里没有。不仅没有,而且说小不如大。所以庄子的原意,与郭象的解说,恰恰立于相反的地位”。以大为通,以小为陋,此类思想,即《逍遥游》之正解。

相比于“逍遥”,“游”被使用得就频繁多了。如孔子的“父母在,不远游,游 必有方”、“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孟子的“夫子与之游”、“吾王不游,吾何以休”,荀子的“若夫贯日而持详,一日而曲列之,是所使夫百吏官人为也,不足以是伤游玩安燕之乐也”等。这些“游”指的都是交游、游历,而与逍遥游的“游”最接近的是孔子“游于艺”的“游”,强调的是通往理想人格的方式,是一种极为自由、安适的人生体验和审美境界。 

鲲鹏寓言在《庄子·逍遥游》中连续出现三次。鲲本义为鱼子,是极小之物,但却被庄子幻化为至大无边的大鱼,从至小之鱼籽变成至大之鱼,从至大之鱼化为至大之鸟,至小原来可以化为至大,小和大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大鹏背如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遥远的南海去。“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麻雀的小追求与大鹏的大志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小和大的分别。但大小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定的适合自己的愿景,只要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就足够了。 

庄子从小大之辩开始,进而推到是非、贫富等观念,认为这些概念的差别本质上也都是特定时空下的相对差别,这种相对思想推演到最后,就认为一切事物之间的分别是不必要的。庄子由数量差别的观点,进入万有性质齐同的观点,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追求“通为一”的“道”。这样的“道”能够通达万物,无所无在,从而消解了大与小的差异。要想实现无待,实现逍遥游,就要“乘天地之正”,也即“乘道德而浮游”,其实质是顺乎世界的存在法则和事物内在的本性,即顺乎自然。正如《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故事一样,牛身上的筋骨盘结就如人世间各种复杂的关系,若能顺着关系的脉络去处理,刀便不易断折,关系才能更加顺畅。庖丁逐渐掌握解牛之道后,避免与外在的事物强行砍劈、碰撞,游刃有余而不受损伤,“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以无厚入有间......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这时庖丁便进入到了逍遥游的境界,实现了自由。 

这种逍遥游的本质是将自我短暂而渺小的生命融汇到永恒而浩瀚的“道”中,这样人的生命才能突破有限性的束缚,而在空间上达到无边,时间上达到无尽,精神上得到最大的满足。当苏轼与客夜游赤壁,客人感怀物是人非,悲慨人生短暂时,苏轼就用达观的逍遥游思想安慰了客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于是“客喜而笑,洗盏更酌。”两人再此把酒言欢,醉卧舟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