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社会称许性

2021-03-31  本文已影响0人  一个伪互联网球迷


起因:个体心理学派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追求的优势目标,我们的成长轨迹就围绕着这个优势目标而展开。所谓的优势目标,即是高于现状的,也就是说,我们头脑中的自己是高于现实中的自己的,因而,我们的言语难免会有些夸张。这种现象在某些环境下会得到强化,特别是在一些人们需要证明、表现自己的场合。面试场合就是其中之一。

数据:在一项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证实了上述观点,研究表明,人们普遍存在过度自信,平均起来,这种过度自信与真实自我的差距是20%。我们通常把过度自信称为“社会称许性”,当然,它是普遍现象,是正常的。

影响:会影响面试、调查问卷、人文社科研究等方面的结果准确性。

对抗措施:BEI行为访谈、

概念:

社会称许性:指在自我评价时,人们通常会以社会认可的方式做出评价反应的一种偏向,从而使自己或别人看起来更适合社会需要,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

Paulhus(1984)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社会称许性的两个维度分别概括为自我欺骗、印象管理.

自我欺骗

自我欺骗是指个体认为正确的任何正面的偏差反应;是一种个体对自我信念的自我保护,而非有意识地掩饰。Barrick 和Mount (1996)指出对自我欺骗的测量反映出个体在自我表现过程中的一种正向偏差、一种心理上的自我调整;在此维度上得分高的个体倾向于表现出更强的控制观念、在记忆判断方面过分自信,声称对事实上不存在的产品更为熟知。 [1]

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为了给他人留下一个良好印象而在测验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掩饰,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对他人的欺骗性反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