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秋园,记住那个时代

2022-11-22  本文已影响0人  周墨桐

秋园临死前,她的孩子在她的口袋里掏出来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一九三二年,从洛阳到南京;一九三七年,从汉口到湘阴;一九六〇年,从湖南到湖北;一九八〇年,从湖北回湖南……这是秋园和丈夫仁受结婚到离世,整个过程的生活轨迹,秋园写下自己最简略的生平,最后两行是: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看罢让人难受不已。

秋园的一生,如浮萍般四处飘荡。经历过北伐,抗日,解放到新中国成立;从大跃进,到60年饥荒,再到十年文革动荡,到高考恢复;从洛阳到南京,汉口到湘阴,湖南到湖北,湖北回湖南,一生辗转,起起落落。秋园的一生,是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所有人的缩影。

看到秋园母亲给秋园裹脚的场景,我透过文字传送过来的森森寒意,不由得后背发凉,汗毛根根竖起,幸好我们生活在这个开明的社会,满世界的“梁大脚”,谁也不会因为脚大被人笑话,只会说“脚大江山稳”。

秋园的童年时代结束于十二岁——那年春天,她失去了三位亲人。亲手送走自己的亲人,这只是开头。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秋园生下五个孩子,带活三个,夭折两个。四十六岁,她埋葬了丈夫。秋园自己活到了八十九岁。去世前那几年,她常说的是:“不是日子不好过,是不耐烦活了。”

时代变迁的每一处褶皱,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摸不着头尾的暗巷。生活很脆弱,时代和自然的罗网,就能禁锢住很多很多鲜活的生命;生命也很坚强,只要一个人咬牙坚持也能撑住,秋园就是这样靠着强大的内心,撑过了一个又一个看似过不下去的日子。

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秋园只好带着之骅去讨米。秋园曾教过的一位学生的母亲盛情款待了她们,做好菜饭还炖了一只鸡,她们本就饿得饥火烧肠,但秋园仍小声告诉孩子:“妈妈晓得你好想吃,好想吃也不能做出一副饿相。这不是在自己家里,吃饭时定要斯文一些,先不要夹好菜,好菜要等别人喊我们才能吃。特别是那钵鸡,不要用筷子去捞……”

落魄、饥饿到这般田地,也没有放低自尊、自爱和体面。在隐忍和克制方面,秋园堪称是大师。之骅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也长成一腔孤勇的模样,她们都是污泥满身、最卑微的英雄。这点我真的非常佩服,她们是灵魂干净的人。

秋园的苦难一个接一个,刚从恶邻居的是非中脱离出来,又陷入杨佳生的欺骗,险些害了孩子的性命……恶人太多,防不胜防。看这本书时好几次我都差点读不下去,心里更是堵得说不出话。之前我总觉得自己越来越冷静理性了,以前的那些敏感多情都逐渐消失,但看这本书越看越想流泪,越看越共情,秋园太苦了,她们那代人太难了。

突然想起这段话:“人生总是充满痛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总是如此。”

秋园以及秋园他们那一代人,他们是真正历史的尘埃,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有无数这样的尘埃。他们无法参与历史,只能被历史和时代裹挟,但他们一样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他们倔强,他们不屈不挠,他们坚强勇敢。让我们记住这群人里,有位叫秋园的女子,同时也记住那个时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