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是一种态度孩子,你慢慢来

美国圣诞节前的传统庆祝

2017-12-05  本文已影响30人  粒粒西游记
圣诞游行队伍里的孩子们

作者:粒粒

圣诞节还没有到,所以那一天的故事还未发生。只是庆祝早已开始,人们已经悄然间在心中燃起了对于节日的期待。

每年从感恩节开始,圣诞就悄悄潜伏在各个角落。这自然和商业促销有关,他们竭尽全力、挖空心思地刺激着人们的购买欲望。万圣节刚一结束,基本上所有的超市及商店,都会有一片区域的主题改为“圣诞”, 各种灯饰,圣诞树,礼物,糖果,圣诞主题的餐具纷纷上架,琳琅满目。感恩节刚过,就会经常看到路旁的某块空地上突然多出一个棚子来,外面是一棵棵即将走进千家万户的松树,虽然现在人工树愈来愈受欢迎,但仍有许多人保持着最传统的习惯,每年采购一棵真树在家中装扮起来,用作圣诞树。

圣诞节虽是因宗教而起,但其意义已经不再局限于宗教那么简单。追溯原因,经济的发展、商业的引导、人们追求生活的享受自然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孩子。若是仔细观察,这个节日的许多元素颇受孩子们的喜爱,而很多孩子的家庭,圣诞的气氛就更为浓厚。

孩子一直相信那个故事,圣诞老人乘着麋鹿飞车,身背巨大的礼物口袋,在小精灵们的帮助下,于平安夜从烟囱里爬入每家每户,从壁炉里出来,静悄悄地把孩子们的礼物放到彩灯闪耀的圣诞树下,壁炉上悬挂的大长袜里也塞满各种小礼物。

所以,孩子们很早就给圣诞老人写信,诉说自己的心愿,女儿已经写过几封,放在壁炉上悬挂的长袜里, 她频频问我:“妈妈,圣诞老人看过我的信吗?”

其实,女儿早已知道圣诞老人是不存在的。但她依旧心中有着美好的向往,总会有人,当然是自己的父母,读懂自己的心思,让她美梦成真。因此,又怎能说圣诞老人不存在呢?

所以即便是已经很大的孩子,甚至是成年人,他们心中明白一切,但绝不会拆穿,而是迎合着节日的气氛,享受家庭的快乐。

有更小一点的孩子,他们坚信圣诞老人的故事,平安夜里恋恋不舍的上床睡觉,还不忘把自己的牛奶留一杯在壁炉前,那是孩子心中最甜蜜的答谢:圣诞老人和小精灵送礼物来后,喝一杯牛奶再走吧。

这是家庭庆祝圣诞节的传统方式。有孩子的家庭,一般圣诞树在感恩节就会亮起,彩灯闪烁,点亮了孩子们心中对于节日的向往。

圣诞树是摆在室内的,而室外的装饰也是圣诞亮点。从撤下万圣节的鬼魅灯饰之后,慢慢地就会发现圣诞彩灯一家一家地亮起来。 有的家庭非常隆重,霓虹灯布满整个屋顶,缠满屋前所有的树木,还会有各种人物、动物、卡通形象灯摆放在草坪上。通常是圣诞老人,麋鹿,小精灵,各种孩子喜欢的动物,也有圣经里的故事人物。还有一些人家,也会做一棵大型的室外彩灯圣诞树。

我家对面人家的后院彩灯,通常人们只装点前院,因为这里是一条小溪,所以主人也非常应景。                                            

有的人家在门前就简单的在灌木上缠上彩灯。

这家在一个拐角处,主人也是费了一番心思。                                            

小鹿

小鹿

他们很漂亮,房子很长,没有办法拍全景。

这是教堂门前的灯,应该是三个智者寻找圣子的故事。                                             东方星辰 这张不是我拍的,是别人拍的自己家的照片。非常漂亮。                                             这张也不是我拍的,很喜欢,所以借图。                                            

这些,自然是孩子们喜欢的。不光是自己家的孩子,还有许多周围邻居的孩子,路过此地的孩子,总会被夜晚的这份绚丽而兴奋不已。

冬季昼短夜长,夜幕早早降下。晚饭后把孩子们归拢到车上,周围转着,欣赏一家家的霓虹,孩子们总会惊叫,大人们的眼睛也算是经历了一场盛筵。

这是家庭为节日所做的准备,圣诞节的庆祝还有许多。学校、公司和各行政单位自不必说,每年都会有自己的圣诞派对。女儿的学校会提前邀请家长去学校和孩子们一起圣诞午餐,吃的东西虽算不上精美,重要的是和孩子们聚在一起的气氛,每个班里的派对也会邀请孩子的家人参加,通常就在各自的教室举行,孩子互相交换礼物,做一些小游戏,家长们会带一些小点心或饮料去教室与大家分享。

每个居民小区俱乐部,其实相当于村(居)委会,会有一个小型的庆祝活动:和圣诞老人一起吃早餐。圣诞老人会出现在大家面前,热情地欢迎大朋友和小朋友们,他和孩子们拍照,给孩子们发小礼物,俱乐部的工作人员会准备三明治,饼干,饮料让大家食用,还会专门给孩子们提前准备好做手工的材料,小孩子可以做一些和圣诞相关的手工。说来说去,还是为了孩子们高兴,通常家里有孩子的,都不会缺席。

我们居住的区域在过去的周六已经办过这个活动,这个圣诞老人个子高,也不胖,猜测起来竟然也是年轻的,不管怎样,孩子们都喜欢他,只是小宝这个年龄阶段,还处于看碰上圣诞老人喜欢,走上前又害怕的时候。所以圣诞老人抱着他拍照时,他一脸紧张,不知所措。离开后又不停地念叨:圣诞老人,圣诞老人!

好紧张的小宝,其实他才没有这么老实呢!                                            

这是社区的活动,城镇也自然有一些庆祝。是应该叫城市呢,还是乡镇呢? 他们一会儿说是city, 一会儿说是town, 我也经常困惑,区域面积倒应该算的上城市,各种职能部门也健全, 只是从人口来说,我觉得算镇更合适。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只是那个市长会比较在意吧, 毕竟市长与镇长还有些差别。有意思的是,mayor 在汉语里既可以翻译成市长,又可翻译成镇长。但是对于他们来讲没有区别,因为是同一个行政单位。

回到圣诞庆祝这个话题,基本上每个城市,无论大小,都会有两个比较传统的庆祝,一是点亮圣诞树,二是圣诞游行。

最近的新闻里说特朗普总统刚刚举行了点亮圣诞树的仪式。我们离总统太远,只能参加附近的点亮圣诞树仪式。

通常这个点亮仪式是有行政区域的老大来进行的,在我们这里那就是市长了,而一般情况下,除非市长单身,他(她)都会带家人一起上台,就如特朗普,也是全家出动。这好似是美国的一个传统,凡是和节日相关的庆典,无论官职大小,都会以家庭为单位参加。

一般活动会在开放的场合进行,比如某个公园的广场上,居民可随意参加,没有什么限制或要求。说起来,又是孩子们的天下。没有孩子的,一般都自己带了椅子或是盘坐在草坪上看乐队和学生们的表演,而有孩子的就不得不以孩子为主,参加他们提前为孩子们准备的项目。

这次活动天公作美,是一个暖洋洋的周日黄昏。 我们看了中学生的舞蹈,女儿又急着去玩充气城堡,路上走着,不时碰到各种cosplay, 女儿开心地一个个合影,每次小宝都吓得跑开。不过,也有小宝喜欢的项目,一个是坐小火车,一个是坐马车。说起来,我也挺喜欢的,但若是我一个大人独独跑去坐,又觉得不好意思,带着孩子嘛,就理直气壮了。

火车和马车都是绕着湖边小径转圈,叨扰了休闲散步的加拿大雁。沾小宝的光,我们坐了两次火车。那个司机,真像是工业革命时代的工人啊, 装扮像,就连口气都像得很,故意端着嗓门:火车要开啦!

第二天孩子上学,我们没有等到市长点亮圣诞树就走了,不过这个市长我经常在健身房碰到,他总是一个人拿了书在旁边的椅子上看,很安静的一个人。

女儿和他合照,小宝吓得跑开。                                             小火车 大马车

另一个传统的项目就是圣诞大游行了。此处,我少啰嗦几句,主要用照片描述,昨天刚刚举行,我这个半吊子“摄影师”特别尽职。

游行中队伍里的圣诞老人,都改摩托车了。                                            

这是第二次看圣诞游行了,与去年不同,天气暖和,不似去年般风雨摇曳, 因此街上的人气很旺。看了两次,我也总结出一些规律,队伍中每年必有的是警察: 骑警(马)开场,摩托车警察在队伍中间部份,游行收尾的是警车和消防车。我暗度猜测,这不仅是单单为了娱乐,还为了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警局里有一匹叫Sunny的马,被带去过学校给女儿上课(职业日),而小宝在沃尔玛门前也碰到过他。我们到时,游行还未开始,看到骑大马的警察,就问:Sunny 在吗? 其中一个警察听后,就掉转头,骑着马走近:这就是Sunny啊。把小宝抱起,他亲热地摸摸Sunny的脸。真奇怪,小宝害怕Cosplay, 但是又喜欢亲近各种动物。

说起这个游行,是每年最受小城居民欢迎的庆典之一。除了警局外,其它的公司、单位和家庭,都是可以自愿参加的。参加的方式简单,打电话去相关部门,他们会给你一个在队伍的序列号,到时需要提前入场,当然,服装道具需要公司或个人自己准备。

当地的两所公立高中都会参加,通常充当队伍前列和尾部的团体乐队和啦啦队。一些其它的公司参加多是为了宣传,路上除了给孩子们发糖和小玩具,还要给大人们发宣传卡片。而家庭个人参加的,一般多是为了孩子开心,或是有一辆拉风的车想要秀一下,或是有人,单单是为了带着狗狗参加,给狗狗带上一顶圣诞帽子,走在队伍里一起热闹。

昨天天气温暖,孩子们比较尽兴,收获了一大袋子糖。我也觉得喜庆,就说明年我们也参加吧。不过,去年好像也说过这样的话呢!

圣诞未至,已经参加了好几场大大小小的活动。想想若是没有孩子,可能就不会如此积极,生活就会少许多乐趣,因为这些都是我未曾经历过的事情。

如此说来,真是需要好好谢谢小淘气们,决心以后多爱他们,少发脾气。有了孩子,节日突然有了节日的样子,我也开始有了期待,只为了孩子们纯真的笑脸。

——感谢阅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