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力学习教育故事

生而为学之三丨“干掉”学而思!

2017-06-01  本文已影响67人  正言锋语

课外提高班(补习班)疯狂的背后是课堂教育的缺位。

(图片来自网络)

学而思如果真是这样被“干掉”的,却不得不让人叹息这是“消灭”学而思最坏的方式之一,因为这是最典型的治标不治本,结果只能是“一个学而思倒下去,千万个‘学而思’站起来”。

之所以说因着媒体的报道而导致学而思的倒掉是最坏的方式之一,是因为还有一种更坏的方式也同样能“干掉”学而思,那就是取消或者改变现行唯分数论的高考制度,取而代之以所谓综合素质评价为标准的人才选拔机制。现行唯分数论的高考制度当然不是最好的教育制度,但却是最不坏的,因为它保留了这个社会最底层的向上通道,它告诉所有人——不论贫富贵贱——只要努力学习,就有可能改变命运。

那么,到底要怎样才能“干掉”学而思?难道学而思就真的强大到无法被“干掉”了吗?

当然不是,我们有强大的“武器”足以“干掉”学而思以及所有与学而思类似的教育机构。在说出这个“武器”的名称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被学而思“折磨得死去活来”的孩子们。

正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的那样“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孩子降临到这个世间也都是一片不同的树叶。父母只有认同了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具有差异性这一基本原则,才能更好地正视和接受自己孩子的长处和不足。仅单就智力而言,我们也要客观地承认,有的孩子确实比较聪明,学习时能更轻松一点,有的孩子也确实相对笨拙一点,同样的学习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而认识到孩子之间存在差异性,并不是说就要带着孩子去测智商,如果孩子智商高就拼命“拔苗助长”,而智商低就索性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让他自生自灭。恰恰相反,认识到了孩子之间的差异性,父母就不要因为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有差距而心急火燎,让孩子学得慢一点,或许孩子能学得更扎实;也可以在学习之余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可能去探索和尝试,去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蕴藏着的不同天赋。

如果父母拥有了正视孩子之间差异性的基本共识,那么便迈出了“干掉”学而思的第一步。

既然孩子之间存在差异,那么无视差异的教育即便不是最差,但也肯定不会是最好。好的教育要面对孩子的差异性,为孩子提供差异化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这一点上孔子说过“因材施教”,而陶行知先生的表述更为简明:“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只有认识到了孩子差异性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父母和学校才能根据不同孩子的差异性为孩子提供量身定制的教育方式、内容和进度。父母们应该有这样的认知和心态——要允许有的孩子在学“1+1=2”的时候,有的孩子就已经在学“10+10=20”了;要允许有的孩子在学“一二三四”的时候,有的孩子已经在学“之乎者也”了;要允许有的孩子在画画的时候,有的孩子在歌唱;更要允许别的孩子在考“100分”的时候,自己孩子只得一个“80分”。而学校不要也不应该把孩子简单固定在一个班级中,而是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调整孩子们的组班情况,始终让有着相近能力、特长、爱好、水平的孩子灵活地组合在一起探求新的知识——这或许就是教育中的分类和分层吧。如果,父母们和学校能为孩子提供这样分类分层的教育,我想学而思课堂的关闭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然而,分层教育不正是现在学而思教育模式的最大特点吗?如果真到了学校教育也分类分层了,那么究竟是学校教育“干掉”了学而思模式,还是学而思模式“干掉”了学而思教育呢?

最后,用一位小学教育者给我的留言来结束今天的日课:“如果能有分层教育的激励让孩子往高一阶段学习提高,那我想在这样的激励下,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会更好地调动。而这分层教育又如游戏闯关一般,让游戏者投入其中,利用各种办法进入下一关!而这就是孩子的学习兴趣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