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回忆录第九讲——读后感
第九讲 东方的圣经
前几讲说了耶稣,圣经的故事,这一讲的题目甚是吸引人,东方的圣经,自然也是和宗教有关,但是来到了东方。
这一讲前后讲了三个宗教,从印度教到佛教,最后提了一句波斯教。在我的理解看来,题目指的是佛教,从等级制度森严的印度教跳脱出来,提出众生平等之类的思想,现在看来都很有意义。
印度教是印度宗教的总称,之所以要有总称,是因为印度宗教竟然有两万三千个神,其中以婆罗门教最大,大概是不同的神有不同的等级,所以社会的等级制度才会如此森严。
中间讲了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的故事,这个基本妇孺皆知了,只是可能佛教威胁了印度社会的稳固性,又或许是触犯了高等级阶层的利益,所以在印度本土,佛教难以传播,只能在中国,日本,东南亚等地开枝散叶了。
波斯教书中论述不多,不谈。
木心先生在最后谈到了艺术,宗教,哲学之间的问题,其中有一段耐人寻味:
宗教是父母,艺术是孩子。艺术在童年时靠父母,长大后,就很难管。艺术到了哀乐中年,渐渐老去,宗教管不着了。艺术是单身汉,它只有一个朋友:哲学。
以下是艺术与哲学的对话——
艺术:我是有父母的,你怎么没有?
哲学:我是私生子。
艺术:一点传说也没有吗?
哲学:听说过,是怀疑。
艺术:你生来连童年都没有?
哲学:我们是没有神童的。
艺术:(沉思)。
哲学:老弟,别哀伤,哲学可以返老还童。艺术是童年在前,哲学是童年在后。艺术,你也可以寻得第二次童年啊!
——木心
这段话很玄,不好懂。
按一般的理解,那么艺术和哲学当是同辈的关系,自然都小宗教一辈,宗教出于各种原因,创造了艺术,但是艺术在被创造出来的那一刻,便有着独立的潜质,知道自身发展壮大,便脱离宗教而独立存在了,而宗教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老去,不为人们接受,倒是艺术被人们越发看做高雅的活动。当然不是说这样不好,社会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就像哲学,不知父母,自然迷雾重重,但是哲学也就最深邃,最难以琢磨。
最后哲学说的话,似乎是在说,哲学有着自身加强自身的正反馈机制,能够不断地焕发活力,至于为什么,我也不知道……而艺术有没有可能更上一层楼?依旧难说。当然了,无论有没有,我们难道不应该为艺术寻得第二次童心吗?可能每个艺术工作者都有这这样一个梦吧。
文学回忆录第九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