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很感人,但这不是张佳梅啊!
大家好哇,我是恩小希。
好久没写影评了。
自从暑期档的佳片频出后,就连国庆档都是后继乏力,青黄不接。
现在终于又出了几部有热度的国产片。
《我本是高山》,本来是根据丽江华坪女高校长张佳梅的真实事迹改编,点映时却引起了巨大争议。
惹得编剧亲自下场和观众骂战,让舆论更加甚嚣尘上。
豆瓣、猫眼到现在都没敢显示评分,票房也才堪堪七千万,都没过亿。
连六公主亲自下场挽尊,都没能扭转势头。
说实话,我也是受了影响,觉得应该又是一部煽情又政治正确气质老土的特供片。
奈何做自媒体的为了选题,只好勉为其难去看一看(因为换了城市,之前的影院卡用不了,还得花高价买票。)
没想到,看了超出预期。
而且本来以为这个片子上座率不高,但是我看这场人还挺多。
电影本身还是可圈可点的,一开始确实有过于煽情的地方,但渐渐渐入佳境,整个影片拍得十分感人。
虽然明知道有些剧情的套路和走向,但有好几处我都落泪了,周围也不时传来缀泣声。
小演员们都选的很好,一看就都是当地的,那种倔强质朴的劲儿一下子就把你带入到情境里面。
网上争议的点,比如酗酒的父亲改成酗酒的母亲,农村到底有没有酗酒母亲的问题。
影片里也提到了母亲是因为被男人抛弃,才会染上酗酒的毛病。
张校长带她回学校给了她一份新工作,也显示了女性的互帮互助和新生,对主题是有推动意义的。
对于少数民族山区的女孩子辍学、被家暴的苦难,家里卖女儿换彩礼给儿子娶媳妇等等问题,也毫不避讳地进行了展现。
山英山月姐妹的命运的对比,还有她们奶奶的镜头,表现出来封建旧社会和新思想对于女性的压迫,和解放。
但大山里的女孩子逃课去网吧,受不了苦的娇气女老师跟张老师吵架让对象二选一等等,不知道是不是为了突出女性间的对比作用,太多了反而适得其反。
有的点,比如总是插入张老师去世爱人的慢镜头,暗示她好像是因为爱情,内心空虚想找到情感填补,才去帮助女学生。
确实有点这个问题。
对于这样一个伟大女性,小情小爱一定不是她心中最重要的部分,最终能够支撑她去做这样一份事业的,一定是内心的思想,人格魅力和信仰。
张老师本人也说过,一直支撑她去这样做的是对党和国家的坚定信仰。
对于这一点,虽然有教师们对党宣誓的镜头,但可以说影片的确没有表现充分。
感觉制片方和编剧并没有调研充分云南大山和女高的教育生态,只是当成了一个商业片项目,没有彻底的理解和感动,就开始为了编剧而编剧。
可能在学校里受的戏剧教育都是西方化的,要符合所谓“创作逻辑”,却忽视了扎根于国内社会现实的东西。
更关注的是”人性“和“自我”,而不是更贴近中国土地现实的“信仰”和“奉献”。
另外也不知道是不是跟审查机制有关,感觉电影回避了更深沉的矛盾,更着重于制造一些可有可无的青春疼痛。
商业电影毕竟不是纪录片,有些艺术化的虚构和处理也是正常的。理解戏剧必须要强行制造一些冲突和矛盾,但这个题材明明可以拍得很好,却非得加入一些不太合理的东西进去,就让人有些不舒服。
你可以说影片拍摄的是一个伟大乡村女校长,但是拍得到底是不是张佳梅老师本人,这就见仁见智了。
至少从片尾放出张老师本人年轻时的影像,感觉还是很有东北人干脆爽利那股劲儿的,老年即使病痛缠身也有一股柔和跟精气神儿,跟影片里表现的苦情、偏执很不一样。
而且看过张佳梅校长的纪录片,就会发现全片大部分人物和情节都跟现实不符。
只要了解张佳梅校长一点,就知道直接照本宣科的拍也比现在这样动人和有力量地多。
这可能也是很多人对本片不满意的原因吧。
豆瓣上有句吐槽说得好“我国文化事业的核心矛盾是人民群众永不消逝的真善美追求和日益清醒的认知水平,与创作团队狭隘落后的创造能力的矛盾。”
由于事先没有做功课,没想到里面还挺多熟面孔客串,堪称星光熠熠,看来确实是按照一部成功商业片打造的。
海清可以呀,继上一部《隐入尘烟》后,这是要立志扎根农村,演遍现实主义题材了。剑指未来的影后啊!
《宇宙探索编辑部》的老唐,这里扮演一个教育局领导,还是那副怂怂的模样,哈哈。
还有陈永胜,老谋子《狙击手》和王宝强《八角笼中》的男主,这次又演了个小配角,完美融入,演技真的千人千面,每次都是角色为先,看不出来任何本人的影子,还从不炒作。
这小子可以呀,看好他未来的影帝!
还有新晋影后刘雅瑟,国庆刚上过前任4,看来也要迎来事业高峰了。
“女孩子受教育可以改变三代人的命运!”
“我本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巅藐视卑微的懦夫。“
总的来说,本片还是瑕不掩瑜,没有网传的那么不堪。真的值得带着孩子、尤其是中小学生去树立一下三观,陶冶一下情操。
我们活在破碎且疾苦的世界里,也充满盛开和含苞待放的鲜花。
只有被看见,才有机会改变。
你对最近这部电影的争议有什么感想, 可以转发或在点在看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