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控,把风险控制于萌芽
By:马克汤
老话说,“晴带雨伞,饱带干粮”。
这应该是中国人最古老最朴素的风险意识了,在风险来没有出现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建立处置的预案,等到风险真正来临也能泰然处之,不惊不慌。
老祖宗发明的象棋也是,在做出一步动作之前,要往后延伸好几步,探知对方可能发生的变化,并针对这些可能的变化在心里做好防御的准备。
这些理论其实也暗合了现代的风控技术,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把风险控制在萌芽之中。
从成本上讲,在前期控制风险是消耗最小的,通过科学的调查手段和情报分析,将有可能出现的风险计算在计划之中,提前做出预防和控制,这一方面有助于收集齐全的数据和情报建立模型,为以后的风控做出标准;另一方面,因为有了详细周到的预案,即使当风险出现的时候,也会有科学的响应减少损失的出现。
如果忽视了前期的准备,而将赌注都压在后期的风险处置上,这是一个即使成功也依然是输了的case。不管后期风险处置团队的工作做的有多成功,但是损失一定是已经存在了,再成功的催收也只是减少了损失的程度而已。
我经常在参加一些论坛或者演讲的时候,很多公司老总跟我说,能不能帮他们建立一支专业的催收团队,为他们在债务纠纷中保驾护航。
而我的回答往往是,这么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团队来做吧,如果真的想建立为公司保驾护航的风控团队,我建议组建一支优秀的贷前调查的团队。
我问这些老总,你们的债务纠纷都是怎么来的?
是不是都是在建立合作关系的时候对对方没有足够的了解,就开始合作了,然后也不知道中间出现了什么问题,忽然他们的钱就还不上了,然后人还找不到了,等等等等。
多数都是这样的情况。这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贷前调查没有做好,连对方的真实情况都没有摸清楚,对方的还款能力是不是跟他们说的一样靠谱呢?这些信息不是靠对方给做个说明提供一些文件就可以弄清楚,我们需要对这些企业进行专业的考察和分析。
我们一直都说,口说无凭,所以我们让对方提供文字的说明,提供公司的数据。但是要知道,我们看到的一切有可能也只是对方想要我们看到的而已,所以需要我们实地进行考察以获得最完整的资料数据。
我一向认为风控是专业性很强并且涉及门类特别广的工作,比如我们的实地考察,很多人觉得就是去对方的企业看看他们的厂房库存生产,还有他们的销售报表什么的,通过这些信息去判断企业是否正常运营是否有盈利,能否达到合作的标准。
是吗?是的,但不完全是这些。
中医说,看病要望闻问切。
风控调查也是。去一个企业考察,也是需要像中医问诊一样望闻问切的。
首先,是望。
我们来到一个企业的时候,要看这个公司整体的状况,从公司大门开始,就要把自己变成一个敏感的红外线扫描仪,不要放过公司的任何情况。甚至公司门卫的状况我们都要看在眼里,人是很重要的参数,门卫的状态很多时候是可以跟一个企业的精神面貌关联在一起的。
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企业的管理是否规范,甚至可以看到员工的向心力。
办公室的办公环境,厂房的整洁程度,机器的运行保养是否正常,仓库的库存,这些都是我们判断一个企业运行是否良好的重要参数。
其次,是闻。
我们这里说的闻不仅仅是闻味道,同时也包含听的意思。
一个企业的味道是很重要的,大家想想如果一个公司连垃圾堆都是清清爽爽没有太大异味的话,那说明这个公司的管理是相对完善的。
还有听,听企业的员工都说些什么,有没有什么抱怨,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对公司各种诋毁抱怨的话,那就算你看到的数据再完美,那里面也一定是有严重水分的。
所以,多听听身边人的声音,对于实地考察企业是相当有帮助的。
再次,是问。
跟调查企业的沟通,询问他们的销售、经营的数据和合同文本,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这是最基本的方法。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可以做,我们可以找公司的员工闲聊,问问他们对公司的评价,看看他们说的,跟我们之前听到的是不是有出入,有什么不一样。
甚至我们还可以了解这些员工的生活情况,他们的薪资是否有正常发放等等。
试想,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那这个企业的运营一定是很有问题的。
最后,是切。
综合你在企业看到的听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周密的分析。
我们可以把这些数据跟风控模型进行比对,看看是否会得到风险提示。
同时,我们把这些得到的数据建立一个企业的形象,看跟企业自己介绍给我们的内容是否匹配,有那些不一样,在这中间找到差异,通过这些差异查找出企业想要隐瞒的以及隐瞒的原因。
基于这些判断,我们再决定是否跟这个企业合作,如果合作可以深入到何种程度。
未雨绸缪,将风险控制在摇篮中。这才是风控真正要做的事情,在前面把好关,在合作中持续跟进,争取做到让后端的同事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样,我们的工作就完美了。
当然,这世界没有完美。我们永远处在不断的变动中,但我们做好了这些工作,当变动来临,我们也可以用最专业的方法处理好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