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觉己者的自我反省
眼前若是苟且,便自己抬腿踏平这一切。然而我怀疑诗和远方,是不是我永远到不了的境界?也许吧,但我心中还悬着一句话:我向往那个世界,但它不来,所以,不如我自己去创造一个吧。
我穷极自身,别无所长,唯有觉己。
两年半以前,我在一家影视公司做策划。当时正在爱奇艺上班的哥们微信我说,不如创业吧。我大概记得他说三号线的轻轨挤得他怀疑人生,而那时候的我才从珠海的一场擦肩而过的台风中,结束一段感情,差点离开重庆。
没离开是因为另一个朋友不经意地问我,什么情况下,会觉得一座城市让你离不开。我想了想说,当我走在步行街,刚好轻轨从头上穿过的瞬间。
仅此而已。
后来一个月,我和朋友买了两台配置还过得去的电脑,在理工大学老校区一堆破烂民房中租了个两居室,随便堆了两张桌子,就开始办公。
再后来的故事可能和大多创业者差不多,但并没有网上那些故事精彩——加班、熬夜、争吵、加班、熬夜……后来有了新的办公室,新的用品和设备,还有新的同事。
对知识的渴望、对未知的好奇、对死亡的恐惧、对梦想的坚持……是年青的常态。也是我固有的三观。我曾羡慕那些伶牙俐齿的人们,他们说,口才是成功之道;我曾陷入一个又一个的逻辑和道理。直到后来发生了一件事。
2015年清明前后,我随友前往四川乐至的一处深山中祭拜,误入千年古刹报国寺。听得寺里前主持昌臻法师的故事。
方丈俗名张妙首,1917年生人,医学世家。1946年,成为民国时期四川西充县县长。1992年,已是76岁高龄,因乐至报国寺方丈离欲上人所愿,剃发出家,法号昌臻,即为报国寺方丈。僧众先是不服,后又写信弹劾。谁料方丈不为所动。
寺在半山腰,他以76岁高龄到山下湖中挑水,上山种菜,修葺寺庙。不久后,从者渐多。再后来,大家把湖中水引到山上寺中。后来报国寺信众越来越多,香火越来越旺。
僧众提议修缮报国寺。方丈却坚持在寺外修了一座别院,供前来学佛问道的居士长住。不止如此,寺里寺外不论任何修缮,都以草木为本,不伐木不砍树……
别院中多为老人,所以不定期总有人西去。每每此时,时年80多岁高龄的昌臻法师都会彻夜诵经,为亡魂超度。
方丈曾有三句话赠予他人,
第一,人,首先得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
第二,己所欲,勿施于人;
第三,对所有人,三十七度体温。
醍醐灌顶。
其一,世事万千种斑斓色彩,爱美,则美不胜收;爱人,则人无完人;要得太多,不可得而失落越多;况且一辈子如蜉蝣于天地,可得又几多?
其二,人常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却喜欢将自己认为好的强加于别人。“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其三,生而三十七度,过低过高,连自己都不舒服,何况他人?
我经过别院的时候正好见一位女居士,约莫70有余,想要穿针引线纳鞋底,无奈眼睛浑浊,便叫我帮忙。我顺便问了一两句关于昌臻法师的事情,她满满的敬意。更从她那儿听说方丈资助400多名贫困学生的事情。
事迹太长,不能一一言表。但我却有所得:
第一,与其关注世界,不如关照内心;
第二,学会分享一些应该分享的东西;
第三,不问,只做。
所以后来,我与朋友商量,将公司重新定位为分享和解读。
用“青岸”的名字,以年青人的角度,解读传统文化中那些已然逝去却仍被怀念的一切;我们做了孔凡章、做了寇梦碧等诗词大家的纪录影片,也做了路东之、古陶博物馆等内容;
我们也尽力也将自己学习、工作、创业多年所学到的技能和知识,通过一个叫小课的视频分享出去,后来改了名字叫“Topbook”。
至于“觉己”,从一个名字,变成了身体力行。
夜半时分,乱语胡诌。但盼你有些若得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