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书简友广场

诗经里的哀歌(六)

2022-02-20  本文已影响0人  杏花疏影1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黍离》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一个孤独的个人来哀悼沉重的历史,他不能为这个历史负责任,却用丧亡的哀恸全部来承担。“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与其说是以天下为己忧者的悲哀,不如说,更是“不知”者的悲哀。这种感伤是因为故国沦亡已不堪回首,我们听到他因流离失所而发出的悲伤愤怒的呼喊,这种悲愤之情令人闻之痛不欲声。

西周末年,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王政遂微弱。后申侯引犬戎入镐京,西周亡,而镐京在战火中破坏,平王东迁。

平王东迁不久,便派朝中一位大夫行役至西周都城镐京,他满怀心喜的前行,想到可以回到那梦里的故国,那个从小生长的地方,那个繁华辉煌的王朝,他的心里便激动不已。前行的脚步渐进,近乡情怯,而目所能及的地方,并没有他想象中的荣华。昔日辉煌的城阙宫殿,已在战火中夷为平地,所见皆荒凉之色,只有一片郁茂的黍苗在尽情地生长,偶尔还会传来一两声野雉的哀鸣,此情此景,他不由得忧从中来,伤心不已。于是他缓步行走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摇摇,充满怅惘。在他的记忆里京城之地,其从容大度的尊贵、朴素雅致的平民之风及王室衰微的无奈和悲怨交织在一起。这种大悲哀越演越烈,他不觉泪如雨下,哽噎着不能呼吸,这一切都是谁的造成的?他恨呀,可人间是谁又能回应他呢?他只能质之于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自然也无法回应,此情此景让此时的他郁懑和忧思更加深了,这满怀愁绪只能放声以歌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这是一首哀悼故国的诗,本诗抒发对西周灭亡的沉痛时,首先出现的是生长茂盛的农作物,而庄稼生长的地方曾是宗周的宗庙公室。这种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自然使诗人陷入悲哀之中,行进的脚步变得迟缓。三章反复出现“行迈靡靡”的诗句,用脚步的迟缓引出心情的沉痛。昔日气派恢宏的王宫,转眼之间已是苔痕遍地,黍稷杂生,曾经拥有的辉煌,犹如明日黄花;鼎盛的人群,而今已变得荒芜。独有我孤独地踯躅在昨日风采的遗迹面前。质问苍天,为何如此对我?却得不到任何回答,只有独自黯然垂泪,任那亡国之痛一泄千里。

全诗分为三段,每段通过部分“等位词”的变换,使诗的意境递进深化。这在国风中是一种最具有代表性的章法结构。这三段绝大部分词语完全相同,只用“苗、穗、实”“摇摇,如醉,如噎”两组等位词加以递进。从“苗”到“穗” 到“实”穿越时间和空间,跨越了整整一个季节,三个场景的转变代表了较长时间的流逝,而诗人仍在彷徨凭吊,这就是诗的艺术特权。运用这一特权才将诗人从“摇摇之心在颤抖,到如醉之痴迷欲狂,到如噎之哽咽窒息”,这种感情的递进也变得越来越强烈,也更加痛苦。

诗人忧国忧民,伤时之悯乱,最后向天发问:这种历史悲剧是谁造成的,由谁来承担西周灭亡的历史责任,其实他自己也是非常清楚。只不过他不把问题的答案明确说出,而是采用质问的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更加强烈,并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此诗也成为亡国遗民借以抒发爱国情怀的一种典型的意象。正如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表达的亡国之伤悲一样,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