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人生格局的修炼

红薯声声

2018-10-28  本文已影响15人  红棠的歌

      “卖――红薯嘞……又甜――又面。”

      “卖――红薯嘞……又面――又甜!”

      刚入冬,天气才稍微有点冷,我裹紧了衣服,突然一个拉着长长的腔调,韵味十足的男中音,顺着风速传入了我的鼓膜。路上的行人都显得有点形色匆匆,缩着脖子往前赶!

      我顺着声音瞧去,原来在路口有一个卖烤红薯的老者在叫卖。接着,一股股红薯香的甜味刺激着我的鼻黏膜,啊!我不禁狠狠地吸溜了几下鼻子,好甜啊!这才注意到他面前一个大铁皮水桶样做的炉子,炉子上面摆满了一圈红薯。红薯的皮可能是在炉子上长期受热而水份丢失了的缘故,显得皱而黄还有点干,个头大小不一。我想反正买红薯是要论斤卖而不是论个头大小的。

      烤红薯的老大爷,似乎技术非常熟练了。一方面招揽路上的行人,一方面要注意炉子里的一排排的红薯,手里钳子翻动着红薯,脸部由于炉子里的温度过高,脸颊通红通红的。这一切,是那么熟悉,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三十年前。

      那时候,改革开放犹如龙卷风一样迅速刮遍了大江南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走进了千家万户。老百姓吃穿住行都有了极大的改善,打心眼里拥护党,拥护党的好政策。

    我们家也分到了八亩责任田,父亲教书,自然顾不了家里,娘就成了这个家里里外外的一把手。

  “大包干,大包干,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人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前所未有的高,地里的产量也跟着“噌噌地”往上蹿。而且,是谁想种啥就种啥!

      我记得那时候,每家每户都是在收了小麦之后,都要种几亩红薯来弥补粮食的不足!而让我记忆犹新的却总是下红薯窖拾红薯和吃妈妈烤的红薯了。

    那时候我们家种了二亩地的红薯。每到秋天收红薯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忙得要命。家里大人小孩都要齐上阵。记得那时候,我每天都还是繁星满天的时候就起床了,和妈妈一道去地里干活。首先是出了红薯后,把个大的都用一种我说不出来的工具削成红薯片,散在地里晒干,储存起来,在粮食不足的时候和小麦面玉米面豆面等掺杂着,填补那空虚寂寞的胃!把那些个小的红薯,挖了一个窖,储存起来,希望能吃到来年。

    那时候,虽然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老百姓要吃有吃要穿有穿,可每顿的主食总还是那么几种,孩子吃的零食还是那么奢侈!所以,母亲就经常煮了成锅的红薯,放在橱柜里以备我们饿的时候充饥。

    于是,下红薯窖拾红薯就摆在了我们姐弟几个的面前!弟弟才两岁肯定不行,大姐二姐吃的太胖了,窖口太小又不行。大家用满心狐疑的目光你瞅我我瞅你,最终这个无上光荣的任务,就无条件的落到了我的头上!

  那时,我长的又小又瘦,恰是下窖拾红薯的不二人选啊!每次下去前,我都要把上衣脱了,以免衣服太厚窖口太小而下不去。由大姐或者二姐一人拽着我的一只手,先是把两只脚进入窖口内,接着把我一点一点往里丢,而我就会觉得真的有点像电影里的下阴曹地府。一种死亡的恐惧涌上心头,紧紧地闭着双眼。这时,我只觉得耳边呼呼地响,仿佛是千军万马在奔腾了!窖口的土“噗噗噗”地,脖子里秋衣里全是的,凉凉的。我想我那个样子肯定滑稽极了,活像一只被人抓着头的青蛙提在半空中,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乱蹬乱抓。

    我趁着窖口透过来的几丝亮光,在红薯窖内艰难的摸索着。按照娘的吩咐,先挑小的拾,因为等天气更加寒冷的时候,小的不经冻,都是最先坏掉。等到快摸够一篮子的时候,我就在窖里瓮声瓮气地喊她们用绳子拉上去,然后再把我也拉上去。这时,我的刚下窖时那种恐惧的心理早就没有了,不但没有,反而觉得好开心,“咯咯咯地”笑声随着绳子往上拉,一下子就把我提溜出了红薯窖。

      “嘻嘻哈哈”真有趣!

        而每天早上放学回来吃妈妈的烤红薯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回忆起来,温暖感人!以前的冬天,似乎要比现在寒冷的多。那时候的农村小学,都是一天三场上课,早上,中午,下午。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没有表,不知道啥时候起床,所以只有听鸡叫,看星星看月亮。我们生怕起来晚了挨老师的说,就起得特别早,有时候到了学校站在班门口都半天了,还是满天繁星呢!所以,上完了早上的课回到家,通常是又冷又饿,哆哆嗦嗦。

    每每估摸着该放学了,我还没有等到老师说放学就把书包带好了。我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奔,“哇!又甜又面又香哟!”多么熟悉的味道!只见我家的地锅灶膛内,除了火门外围了一圈个头均匀的红薯哇!黄黄的皮,干涩,多皱纹,我仿佛用玉米皮包着把它拿在手里吃了!这时,我和姐姐弟弟都几乎快要把头伸进了灶膛里,火几乎把我们头发都烧着了也不知道。刚出灶膛的红薯烫的很,妈妈就用干玉米皮包着,让我们吃。我至今清楚地记得,我由于太急着吃热红薯取暖了,就把红薯右手以箭一般的速度撂倒左手里,又从左手撂倒右手里。如此往复,红薯也就不那么烫嘴了。

      多温馨的回忆啊!烤红薯的味道就成了妈妈的味道。在我的记忆里,始终都是占着主流位置。

      三十年过去了,现在的农村,地锅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我们追忆的道具。取之而代的是各种电锅,燃料或者是天然气或者是液化气,再也看不到一到做饭就像打仗时战场上放的信号狼烟四起了!再也没法吃自己灶膛内烤的红薯了!

    而红薯的历史任务也出色完成,吃红薯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又成了一种很时尚的享受!

    “卖――红薯喽,又面――又甜。”

  “ 卖――红薯喽,又甜――又面。”

      红薯声声,像赞歌一样回响在似乎冷冷的街头,讲述着改革开放三十年前后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