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童年》22 我的那些老师们
文章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https://img.haomeiwen.com/i28990128/a61bb6f7d763dcdb.jpeg)
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最重要的两个角色我觉得是父母和老师。
我觉得小时候父母教会了我做人要踏实努力、善良、厚道、不做违法的事。母亲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做事要勤奋;父亲对我影响更多的是性格。我性格多多少少有父亲的烙印:温和厚道但优柔寡断,缺乏主见。这种东西很奇怪,你明明知道有些是缺点,想要去改变,但它就像影子一样跟随着我,伴我一生。
老师对我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我上小学那会,学校里的老师基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几乎没有年轻老师。每个老师基本和父亲是同一时代的人,都比父亲年龄大的多,清一色的男老师,很少有女老师。所以在我心目中他们既是老师又是家长。
那时候的老师都是“两手抓”:一手抓学生,一手抓家里的农活。上午还在课堂上吐沫星子乱飞地讲课,下午就卷起裤筒下地干活了。遇到农忙的时候,他大手一挥,我们就屁颠屁颠地跟在他身后去帮他家干活了:掰玉米、挖甜菜。作为学生的我们似乎也习惯了,权当成是一门课程。农村的孩子,干农活都是家常便饭。再说了,这可是去给老师家干活,那还不拿出吃奶的劲。尤其是那些身体结实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争先恐后生怕自己的劲使不完。一亩田的玉米,普通家庭可能要两天时间才能收完,我们基本半天时间都用不上就搞定了。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至今都记忆犹新:我们排好队在地头等命令,老师大手一挥“干!”,我们像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儿,由班长负责分成几支小队伍。各个都不敢怠慢,生怕落后其他队伍。大伙说着笑着、手里忙活着。热闹、紧张、有序。一片田忙完后,浩浩荡荡的队伍又屁颠屁颠地跟在老师后面向另一片田出发。说实话,给老师家里干活,没有任何一个同学偷懒,哪怕是平时在家里最懒的同学。没人监督,没人督促,但劳动效率却出奇得高。
农村学校只有两门课:数学和语文。我上学那会还没有开设英语课程,只有上了初中才会有英语课。什么思想品德、美术、音乐、体育只是在课程表上的名词而已。因为没有专门的老师,有时候语文老师还兼职教数学。其它课程嘛,老师说了:自己看看书就可以了,反正升初中也不会考。要是考试也是开卷考试。所以导致我上完小学除了会做几道数学题,背会了很多课文,其他的屁都不会。更加离谱的是,上完小学我都没有见过足球长啥样?多来米发梭拉西不认识我,我看它们也是大眼瞪小眼。
那时候老师上课基本就是照本宣读。他们自己知识量也很有限,你想让他们在课堂上引经据典出口成章有点不太现实。不过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教学秘诀:死记硬背。这个方法很笨,不过这个方法也很有效。在那个时候,尤其是语文,重点课文我们基本都背过,背过的知识就像钉子一样扎进脑袋里,以至于过了很多年还记忆犹新。这个方法很原始又好用,也影响了我以后的学习,因为对我这个智商不是太高的人这个方法是获取知识最好最快的方法。
小时候的老师普遍有个特点,就是体罚学生能动手解决的绝不会动嘴巴。那时候,没有挨过老师打的学生几乎很少,包括女生或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体罚道具也是花样翻新。棍子和戒尺是常用的体罚道具,再加上随身携带的脚和巴掌,总会有一种体罚方法适合你。男生大部分都用脚和巴掌,女生要好点,大部分都是接受戒尺的惩罚。所以那时候的学生普遍怕老师,尊重老师。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一位老师体罚了学生,没想到学生站起来就给老师一拳。这样的事情在我们那个年代永远都不会发生。学生做错事,就像是老鼠见到猫,再调皮的学生在老师面前都毕恭毕敬的。真是把“尊师”这个词做了最好的诠释。老师在我们的眼里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在我的脑海里做了错事受到体罚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有时候手被打肿哭一会就没事了。那时候从未听说过有哪个同学被老师批评了,体罚了而去跳楼的、自杀的。家长也给老师交代了:不听话就使劲打,打到听话为止。家长和老师都是用最原始最暴力的方法来惩罚我们的错误。可想而知我们的内心被训练得有多强大。被打一顿就长点记性,下次就不敢再干坏事了。可以说我的童年就是在不断挨打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老师和家长的教育理念出奇得吻合:不打不成才!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