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疙瘩的融化--《瞻对》读后感

2021-02-01  本文已影响0人  心会神苧

耗时十个清晨(5:20-6:50),共计约15个小时,看完了31万字的《瞻对》。

这是一本以时间为线索,以历史为题材的非虚构文学作品。讲述了瞻对(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220年的沧桑变化。

1730年(雍正八年)--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166年间,清朝政府七次用兵征讨这个只有县级建制的弹丸之地(仅万余人口)。官兵与土司、土司与土司、土司与喇嘛、喇嘛与喇嘛,打来打去,一时此消彼长,一时又此起彼落。民国年间,四川和西藏争夺瞻对的归属权,局势更加混乱。国民党军队、西部军阀、西藏地方军队乃至英国等外部势力,都以不同的方式介入这个地方,瞻对在谈谈打打、打打谈谈中摇摆不定;直至1950年,解放军仅派出一个排,未经战斗将此地解放,瞻对这块铁疙瘩终于融化了。

春秋战国前,藏族先民已在瞻对繁衍生息,作者为何只从清朝写起,可能是因为康乾盛世,国库充盈,皇帝要开疆扩土,遂派兵征讨此地,因瞻对地处偏远、地势险要、藏民强悍、官府腐败等原因,迟迟攻打不下。后清朝渐渐没落,外忧内患,无暇顾及此地。民国时期,西藏在英方的支持下闹独立,攻占瞻对,以扩大势力。瞻对仿佛在颠沛流离中就要支离破碎,无力反抗一切“外侵”,大势所趋,解放军来了,此地解放。

纵观220年的瞻对历史,每个时期都有有志之士,想要改变瞻对的当时的境况。鹿传霖(四川总督)提出“改土归流”的设想,结果遭到去职;凤全(驻藏帮办大臣)想继续改革,又命丧理塘;赵尔丰(川滇边务大臣)胸怀“治边六策”,与西藏张荫棠、联豫励精图治,使得藏地局面焕然一新,然而又碰上辛亥革命,年近七旬的赵尔丰最终丧命于军阀刀下。这是历史的悲哀。

同样,每个时期都有雄心勃勃的土司,班滚、洛布七力、贡布郎加(布鲁曼),他们无一不想统一瞻对,但在这样一个荒蛮之地,生产力落后,没有经济来源,又被各种历史动荡和权力诱惑不断夹击,他们只能为了眼跟前的利益争斗不休。本该进化的社会停滞了,这也是历史的悲哀。

今天的瞻对(四川甘孜新龙县)资源富集,风光秀丽,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县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

这本并不很容易读,文中藏族的名字多为四个字以上,通常人名出现时需多读几遍,断不好字就会不明其意。书中多处引用清朝官员与皇帝的书信、奏折,跟读文言文一样,其意也难懂。因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读起来略显有些枯燥。耐着性子看完,还是蛮有收获的,对藏族文化和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

作者阿来,藏族作家,在书中并没有直抒对家乡的感情,但,如若不是热爱,怎么会历经五年,查阅大量资料,写这么一本叫好不叫卖的书呢?

初读阿来已是二十多年前,他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那是本奇书,读起来酣畅淋漓,至今,都是我舍不得外借的一本书。

另外,睡眼迷糊的清晨,绿豆儿总是默默地守在我身边,温暖着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