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散文和诗随笔散文

古代文人如何自荐

2019-03-16  本文已影响58人  A超然燕处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很早就知道孟浩然的这首诗,尤其最后两句,但才知道这是一首干谒诗。问了度娘,记之。

干谒指对人有所求而请见。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还有一首七言绝句《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一直以为是一首爱情诗,表现新嫁娘洞房花烛夜后,早晨要拜见公婆的忐忑,精心梳妆,羞问夫婿,眉毛画得深浅合不合时宜?

却不知这也是一首干谒诗,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探听虚实。比喻通俗贴切,别出心裁。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们的先人推荐自己时多么地遮遮掩掩、羞羞答答。我国是一个不喜张扬、崇尚含蓄的国度。中国人很看重面子,自己有才能,但不能显露,得"藏在深山待人识",得"千呼万唤始出来"。侯赢在信陵君几次盛邀之下勉强应邀,诸葛亮在刘备三请之后方才出山。历史上虽有自我推荐的毛遂,有个别文人写诗文求谒的故事,但为世人不屑,君子不齿。这种坐等的心理加上社会因素,一些文人往往怀才不遇、愤世嫉俗也就不足为怪了。

唐人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寓意深刻。

唐代还有一种行卷。知贡举等主试官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去取。当时,在政治上、文坛上有地位的人及与主试官关系特别密切者,皆可推荐人才,参与决定名单名次,谓之"通榜"。因而。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争取名次,多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送呈有地位者,以求推荐,此后形成风尚,即称为"行卷"。行卷其实就是一种干谒行为,行卷之诗,从宽泛的意义上说,都可以视为干谒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