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早期教育的思考
我半个三月,都在读三本书:《卡尔维特的教育》、《早期教育与天才》、《高效教子经》。
儿童生来就具备100度潜在能力,如果一生下来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一个具备100度能力的成人。但是这种潜在能力是有着递减法则的。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教育的非常出色,那也只能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教育的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60度能力的成人。
也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的能力实现就越少。这就是儿童潜在能力的递减法则。
最著名的例子是英国司各特伯爵夫妇携带他们的新生婴儿出海旅行时,遇到大风暴,最后除了被猩猩收养的几个月大的小司各特,无一生还。20多年后,人们发现了小司各特,那时他就像猩猩一样攀爬跳跃,不会用脚走路更不会人类的语言。于是人们把他带回英国像教婴儿那样教导,他们花费了10年功夫,也只教会他穿衣服和用脚走路,他始终也不会说出一个连贯的句子来。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语言能力的发达期是人的幼儿时期。小司各特当时已经20多岁,他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时期,他的这种能力永远消失了。
0~7岁是小孩脑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这一阶段,孩子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充分的刺激,促进脑的发育。到儿童12岁的时候,他的脑发育基本完成,如果这时脑发育还不充足的话,之后就很难恢复了。
在《高效》中也有提及:大脑中的突触从2岁开始就步入一个不断精简的过程,从儿童早起到青春期的孩子每天都会失去大约200亿个突触。伴随着弱势突触不断被清除,优势突触不断被强化,原来杂乱无章的神经回路转化为清晰、独立、高效的信息传递通道。大脑潜能因此被不断的发掘,思维也越发高效和协调。
所以,早期教育要用难的素材高频次周期性的刺激神经元,可以促进大脑高强度发育,这样大脑就越来越清晰,传递通道就越来越高效。
但是一个孩子在大脑黄金期,如果没有好好进行培养,或者进行了错误的培养,比如错过了数理逻辑大脑敏感期,他就有可能对学习不感兴趣,排斥学习。
以上,就是早期教育基于的理论基础。
在看《卡尔维特》的时候,我一直有个困惑,卡尔牧师非常的厉害,会多门外语会乐器会天文地理还懂花鸟昆虫,所以完全可以一人担起孩子早期教育的导师,但是这种能力应该是99%的家长都不具备的。哪怕家长只是擅长卡尔牧师专长中的其中一点,也是很难的。那么普通家长就不配做早期教育了么?
而且从书中不难看出,小卡尔被父亲过度掌控,不能交朋友——曾经父亲精挑细选了两个玩伴,结果交往中也因为种种问题被父亲驱赶,不能浪费食物——在别人家做客时就弄撒了点牛奶就不敢再喝一口,哪怕被众人劝说,也只有在父亲开口原谅后才能喝。
让卡尔牧师引以为傲的成功教育的孩子,可能只是他个人意志下的一个可悲的创造品。而且这个被开发了100分潜能的小卡尔,也并没有什么出众的才能流传于世。我翻查了些资料,小卡尔后来迷上研究但丁,但是父亲恰恰对语言文学类的学者嗤之以鼻,这位总是强调自己贫穷的牧师,最崇尚的就是当时社会地位很高的法学研究,于是小卡尔只能一直偷偷研究。工作上也很不顺利,那时候学生的出勤率是和教授的收入挂钩的,不善言辞、授课糟糕的小卡尔,经常课堂空空荡荡,所以一直都依靠政府津贴度日。这个七岁就声名远播的神童,整个中年一直尴尬狼狈。一直到五十多岁,才因为机缘又真正回归到自己的热爱但丁文学研究上,并于62岁第一次出版作品——《但丁》德文译本和系列评论文章。二十年后,终身未娶的小卡尔去世,他最终没有机会像父亲一样,再去复刻一个神童出来。
据说《早起教育与天才》中的11岁哈佛生赛德兹后来与父母彻底决裂,被母亲12岁就出书阐述自己成功教育理念的维尼夫雷特在母亲离世后逃之夭夭彻底远离曾经被她安排的命运和生活。
也许很多人看到这里,会片面的觉得早期教育是对孩子的荼毒,还不如自己放养娃来的快乐。所以说,我们要有思考的去看待早期教育。
首先,早期教育中的那些卷王父母,确实是很出彩的育儿小tip,比如用游戏代替教育、比如对音乐的重视、比如财商教育、比如多鼓励多相信等等。其中有学外语时,可以让孩子扮演翻译家,自己做外交官,将家中的家具当做客人,接待时让“翻译家”帮忙翻译。还有平静游戏,在孩子从木棍中抽取木棍时干扰孩子,让孩子控制情感使身体平静下来。以及记忆力游戏,在街道上散步时,跟孩子一起比赛说出刚才看过的事物
可是为什么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我相信其中首要因素是幸存者偏差,从卡尔维特至今两百余年,其中早期教育成功者如过江之鲫,其中或许有些许不成功的个案,但是不应该以偏概全。在早期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借鉴这些卷王父母教育中的闪光点,去避开卡尔维特那样的父母的强控制欲,避开让孩子得不到天性自由发展的教育手段。
但是我还是会觉得,这些卷网父母们的个人能力实在太强了,我们普通家长该如何实施早期教育呢?
我打开了《高效教子经》,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和应试教育现状,是套更接地气的早期教育书籍。
作者陈茂斌的儿子陈勇豪,采用超前教育,13岁考上东南大学,16岁成为清华状元研究生,20岁成为马普所的博士研究生。他不像老外们追求各方面全面发展,五六岁就通晓四五门外语,十来岁就一网打尽高等数学、天文学、语言学、神学等等。陈茂斌在孩子12岁前,就死磕三门:英语、语文和数学。然后用锻炼出来的高记忆力和强自习能力,去轻松完成高考学业成绩,用空出来的时间去大量阅读、看电视剧、走进自然,而不用被裹挟进应试教育的浑水中身不由己。
这个对父母能力要求不高,但是收益却很可观,孩子轻松不用丧失追求自我的脚步,所以非常吸引我。
众所周知,如果孩子有所热爱,那么至少需要10000小时才能够在该领域上有所建树,但是在孩子4-15岁中去掉上学时间和睡觉时间,可支配的时间只有36000小时,再去掉写作业和玩耍运动以及上补习班的时间以后,真正可支配的可能一万小时都不够。所以应试教育下的很多孩子,没有热爱,没有自我,千人一面。但是陈茂斌的超前教育,让孩子可以在早期充分强化大脑,让学习更加轻松高效,同时节省下来大把的时间。
这正是我需要的。我不奢望孩子成为神童,我只希望她可以不被应试教育裹挟成一个没有快乐的孩子。我希望她可以轻松完成校内学习,放学后不用做作业到深夜。我希望她每天都开开心心,而不会在学校被卷的没有自我。这也是我这一个月来一直关注早期教育的用意所在。
看众人路,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这就是我不懈阅读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