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述——子游
子游虽然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但是他非常的重要,因为他列名于文学科。文学科有两位同学就是子游和子夏。这两位学生都是孔子晚年所收的弟子。我们应该向子游学习他的胸襟,也就是说读书人胸襟要开阔。
子游列名与文学科,文学代表文献方面的知识,就是古代的经典。精通文学者,就能从文献中得到启发,自然会高尚其志,目光远大。子游确实能做到这一点。
子游曾经在鲁国为官,在武城当过县长,孔子有一次问他:“你在这里找到什么人才了吗?”他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他走路时不抄近路,若不是公事,也从不到我屋里来。”“行不由径”代表着一个人是一个正人君子,走路不抄快捷方式,不是公事不来找上司。孔子听了心想,这个人真的有这么好吗?不过,后来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子羽就是澹台灭明,因为长得很难看,所以孔子对他的态度十分冷淡,后来子羽退学了,回到家自己研究学问;而宰我因为长得仪表堂堂,又能说会道,因此孔子很喜欢他,认为这个学生将来一定很有出息。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孔子的意料,子羽是一个热爱学习和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他离开孔子后,更加发奋努力的学习、钻研,成了一个很著名的学者,很多人因此而到他的门下求学,他的名声也在诸侯之间传开了。相反,宰我有些懒惰,尽管孔子非常的认真教,可是他的学习成绩并不好,孔子曾再三的劝导他,但是他都不听,气得孔子把他比作没有用的朽木。后来,宰我靠着他的口才,在齐国做官,可是没多久,就因为和别人一起作乱,被起王处死了。孔子听到宰我的死讯,很感慨地说:“从子羽身上,我明白不能以外貌来衡量一个人;而宰我的事也告诉我,不能只凭一个人所说的话来衡量他。
人很容易受外表影响,孔子也不例外,所以这一次他听到子游的推荐,也多认识了澹台灭明一分。澹台灭明后来到楚国传学,收了300个弟子,据说把孔子的学说传到南方的,他是第一个人。子游能发现孔子所忽略的学生,可见眼光很独到。
不过,子游和自己的同学也会有争执,那就是子夏。子夏与他同年,都是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拜在孔子门下的。而两个人又都列在文学科,可说是伯仲之间,难分高下。子游和子夏又有什么争论呢?子游批评子夏,说子夏的学生只知道洒扫、应对、进退,就好像只教一些具体的行为规范,实在是细枝末节。这话传到子夏耳中,子夏当然不高兴,认为子游说的太过分了,教学生就要从的行为规范慢慢来,将来再教根本的思想,怎么可以立刻就教他大道理呢?子游不同,他希望一下子把大道理教出来。
我们虽然做不到子游的胸襟阔朗,但是总应该以此为目标。人活在世界上,不可能立刻把梦想变成现实,但是如果没有梦想,现实就是一潭死水,不会流动,没有地方可走,久而久之,人就会觉得人生没什么趣味。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梦想,并且向着自己的梦想去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