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的第一篇文章

2018-02-07  本文已影响0人  芣苢盈盈

在20岁左右的年纪,我是这样无力。

看到20的时候,我知道十几岁的光阴已经离我远去了。而20到30的这段时间,总能听见各种各样的说法,无一例外,是告诉我们20几岁的重要性。某公众号说着《20几岁,没有十年》;某电商平台上铺天盖地的广告标题都是“20-25的年轻女孩,点进来”;各种讲座和鸡汤都在说“在最好的年纪来一场弯道赶超”……

20岁就这样来了,悄无声息,却带来一场看不见的兵荒马乱。所有人都开始卯足了劲奔赴一个个明天和未来,于是你能看见,朋友圈里频繁出现的远方和让人眼花缭乱的成绩、证明、奖状、成果。每天刷着朋友圈都会觉得自己被全方位碾压,当初的意气风发早就洗尽铅华,变得苍白和脆弱,不堪一击。

想起中学时代独自一人勾画的未来蓝图,才惊觉事情根本不像你想得那样,现实也根本不像你脑海里上演的那样美好。长到20岁的自己回头看才发觉我离觉得自己是“上天选中的孩子”的年纪已经很远了,那些不费劲就能得到的糖果和玩具也不是现在的标配了。小时候每个人想要的就是玩乐和食品,标配就是玩具和糖果,每个人都能任性地大笑和痛苦,大家没有什么不一样;但现在每个人想要的都是前途和将来,标配成了奖学金和薪水,大家能看见的只有你的成就和快乐,光是消化自己的丧就够了,再没精力去关心别人的难过和痛苦。

可能和大数人一样,我出身平凡,成绩一般,学校普通,没有特长。即便有喜欢的一些能称之为爱好的兴趣也不能坚持发展,所以人生就像是一滩水,毫无生气,偶尔吐出几个泡泡证明自己还活着。

毛不易的歌《像我这样的人》唱出了很多的心声。迷茫、寻找、挣扎和矛盾,这就是当代年轻人的内心。

不甘平凡却又只能归于平凡,成功的永远是少数,而沉默的就成了大多数。

好像这个世界永远没有耐心听一个普通人的自我感受,就像我现在码的这些字根本不会有人会看完一样。正视了这一点以后,我开始更加心安理得了:就乱写吧,反正不会有人那么较真地想看完。

我一直有写心得的习惯,可能因为性格天生敏感吧,又喜欢天马行空地乱想,所以结果就是我常常思维跳跃,词不逮意,没有办法把一篇文章完整地写出来。语言三三两两也跳离不开自身,又因为自身精力体验有限,所得往往局限片面,导致写出来的文字组合怎么看也上不了“层次”和“格局”。这对于一个曾经幻想过靠写字为生的有作家梦的人来说无疑有着致命的打击。

接触简书这个平台是因为关注的几个公众号的作者是简书的签约作者,这样一个平台给了他们被别人看见的机会。让一个普通人自由发声的平台,我喜欢这样定义它。一个有仪式感的人比如我,在今天写下这即将发布出去的第一篇文章的时候,是带着使命感的。因为看惯了自己平凡的模样,也想看看如果自己下定决心不甘平凡以后人生会不会有所转机。没有任何写作经验,凭着一腔强烈的倾吐欲,注册了简书的账号。我对自己说,就写下去吧!

一个平凡的人,带着平凡的渴望,开启对自己承诺好的愿望。

把这里当做一个笔记本,可以三言两语也可以长篇累牍,当然长篇累牍的能力是需要你在这里着重练习的。三言两语的文字就是我断片了的思想,经不起推敲和打磨。如何就一个观点写出一篇文章并给它起上合适的标题,是作为一个写字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我会试着一点点摸索和积累。现在的困惑是写到这里大概有一千三百字的文章我怎样给它起上名字呢?之前的标题的关于平凡,现在看来这更像是开启我简书之旅的宣言。大致介绍了来简书的原因:太平凡。想在这里不停写下去的原因:希望有一点点不平凡。还有不得不提的一点,这里比较纯粹,适合我做梦。公众号需要排版编辑太麻烦,日记永远躺在自己的本子里没有见到天日的一天,这样我还是不会有什么改变。在我学习剖析自己的时候或许需要一两个见证人吧,我需要一些来自外界的光,告诉我现在的闭门造车是正确的,至少我没有在晚上这样干。

寒假无聊时看了《安妮日记》,很遗憾的是没有早点看这本书,一个14岁女孩的日记深刻地打动了我这个将近20岁的人。同时也让我发出一种日记也是脑力成果这样的感慨,因为它反应了你当下的心境和想法,尽管看上去有些像碎碎念,但它这种自由的形式恰好契合了我碎碎念的习惯。由此,我也不排斥以日记的形式完成我在简书的每一次文字写作。

不记得在哪看过一句话:一篇需要解释的文章是失败的文章。可能我现在写的这篇东西就是没有任何思想主题的文字堆砌。但由于这是我第一篇准备发布出去的文章,我想让它尽量稍微长一点并且看上去像是一篇文章。

哪怕没有观众。这是我对自己的宣言。

就看接下来的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