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慢读王阳明

慢读王阳明之致良知 (1)

2023-09-18  本文已影响0人  时光流淌

文/时光

经历了朱宸濠之乱和张忠、许泰之变后,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又了一次升华。也就是这一次思想升华,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此后便一直倡导“致良知”。

王阳明心学思想中还有一个核心观点叫知行合一,知与行相合的这个一就是良知。本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致良知”。

始提“致良知”

王阳明第一次提到“良知”是在正德十五年(1520)六月。也是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前一年,四十九岁的王阳明身处虔州。有一天,陈九川拜访王阳明,向他请教一些问题。

陈九川:“近来功夫虽若稍知头脑,然难寻个稳当快乐处。”
王阳明:“尔却去心上寻个天理,此正所谓理障。 此间有个诀窍。”
陈九川:“请问如何?”                     
王阳明:“只是致知。”                   
陈九川:“如何致?”                         
王阳明:“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 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 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若不靠着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我亦近年体贴出来如此分明,初犹疑只依他恐有不足,精细看无些小欠阙。”               
(摘自《传习录》下卷)

我们把镜头拉回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时候,彼时的王阳明深处贵州深山老林里,环境恶劣,前途暗淡,生死未卜。他整日盘坐山石间,想得最多,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圣人如果身处我这个位置会怎么做?”这个时候的王阳明希望从外面寻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答案。最后,他发现答案不在外面,在自己的心里——心即是理。王阳明龙场悟道,心学从此横空出世。

可是,心这个理是什么理呢?心灵深处这个无所不知的存在到底是什么?如果才能接近它,拥有它?

在实践的路上,王阳明没有停止过探寻的路。有一日与弟子讲学,他灵光乍现,突然找到了答案——良知!是了!就是良知,我们心中的理就是良知。

了即便想到了答案,王阳明内心仍然有所怀疑,正如他和陈九川敞开心扉交谈时所说:“初犹疑只依他恐有不足”,所以尽管他参悟到良知的存在,却没有在公开讲学时去提“致良知”。直到经历了朱宸濠之乱以及之后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待遇和明枪暗箭的凶险,王阳明亲身实践后才终于笃定“精细看无些小欠阙。”

今天,我们先不去细细品味“致良知”具体是什么。但从王阳明龙场悟道到“致良知”的前世今生,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的治学态度和务实精神。凡他所倡导者,必然是他亲身实践之所得;凡他亲身实践之所得,必然会在他往后的人生中反复去验证。如此闭环应用,螺旋式上升,就如同将身体放到熔炉中淬炼,最终所得,自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今天了解王阳明思想的来源,明天我们继续细品“致良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