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文学成就笔记

木铎、采诗

2017-06-30  本文已影响0人  珝兮

      木铎是铎的一种。中国古代用以警众的响器。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铎大约起源于夏商,是一种以金属为框的响器,也可以说就是一种铜质的铃铛,形如铙、钲,体腔内有舌可摇击发声。舌分铜制与木制两种,铜舌者为金铎,木舌者即为木铎。如唐贾公彦解释《周礼·天官·小宰》“徇以木铎”时说:“铎,皆以金为之,以木为舌则曰木铎,以金为舌则曰金铎也。

      ”木铎在“采诗”活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一盛行的说法最早出自汉代学者,他们认为古有采诗之制,有专门负责采诗的乐官,而木铎便是其重要道具,《小雅》、《国风》中的许多诗便是靠乐官摇着这木铃铛到民间采集整理汇集起来的,如许慎《说文解字·丌部》:“古之遒人以木铎记诗言。”汉代学者认为,民间歌谣特别能反映民情,所谓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则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故采诗是统治者了解民情的重要手段,君王可由此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在《汉书·食货志》中,班固对此进行了诗意的描绘:

      孟春三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 窥牖户而知天下。”

      孟春即农历春季的首月,正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报,鱼上冰,獭祭鱼,候雁北” 的季节,蛰居一冬的人们走出聚居点开始各自新的的忙碌与筹划,一冬的郁积之气此时便发抒出来。于是,就有叫做“行人”的采诗官,手持木铎在路上巡游,采集他们随口而唱、发自心声的歌谣以献给乐官,由他配好音律,再演唱给天子听。在《艺文志》中,班固再次强调了这一制度帮助君王观舆情、知民意,从而对自己的政治得失加以考量校正的重要意义:“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作为一种理想的政治制度,采诗说被汉代学者文人反复描画,相关细节也一点一点的填充进来,如注解《春秋公羊传》的何休认为采诗之官有特殊的选拔标准:

        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根据上述说法,采诗活动中的“行人”出自五六十岁的老者以及无儿女的特殊人群。他们充当采诗官,由政府供给衣食,人尽其用,老有所养,故采诗制度又显得温情脉脉,颇有人情味儿。

木铎、采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