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至,飘粥香
时令顺阴阳,腊月为岁终之月,是新旧年交替之际,如此说来,腊八节这一传统民俗显得尤为重要。
腊八节历史悠久,源流不一。因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便衍生腊八祭祀的说法,腊月新故交接敬天敬地,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还有一种说法,相传腊八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无论哪种起源,都蕴含着人们的美好憧憬及对新生活的殷殷期盼,时代在变,情怀依然相传。
小时候,流传着“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的童谣,过腊八节时,喝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盈满传统民俗的气氛,年味儿也愈加浓烈。腊八节后,繁忙而又热闹的年也近了,经济发展的快时代逐渐改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不用像以前那样过了腊八就紧急准备年货。记忆中小时候过完腊八节,人们便为新年忙碌着,置办着过年需要的东西,红红火火的粥色点亮起新春的希望。
在我的记忆里,浓郁的节日氛围追溯至小学时期,记得有一年快过腊八节了,那时我们正好学习“九九歌”,经常诵读“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歌谣,那一年腊八前后几天也是极冷的,恰逢三九四九交接时分。按我家平时的饮食习惯,冬天大多数是喝玉米臻稀饭的,有天喝到一碗热乎香甜的“腊八粥”瞬时感到非常温暖,粥里有黏软的红豆、绿豆、花生等各种杂粮,不同于以往单一的玉米臻稀饭,喝起来有一种淡淡的清香而又不甜腻。过了几天,又喝到了这种稀饭,同学间闲聊不约而同说到了红豆饭,不禁好奇起来,难道是什么特殊的节日吗?每家每户吃同样的饭,对吃食竟然这么讲究。
后来才知道,我第一次喝的“腊八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腊八粥”,而是五豆饭。和腊八粥一样也颇有历史渊源,农历腊月初五,家家户户吃“五豆”,这是流传千年的习俗。所谓吃“五豆”,就是吃用五样豆子熬成的粥,多是用红豆、黄豆、绿豆、扁豆、黑豆和大米熬制的粥,这已形成一种约定成俗的习惯。俗话说:“吃了五豆就糊涂。”意思是说,全年辛勤劳动,节俭过日。到了过年时,就要舍得花钱,过一个红火的年。看起来铺张浪费,形似糊涂,但也寄寓了人们对新生活的夙愿。
“五豆饭”的来源也与北宋赫赫有名的士大夫欧阳修有关,他从落魄穷苦书生官至翰林学士,“五豆饭”警醒激励他为官清廉,疾民生之苦,他给家里立了一个规矩,那就是每年的腊月初五这天都要吃顿五豆饭。这件事情传到了老百姓当中,大家纷纷效仿,相沿成习。
五豆,“五”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寓意深远,有着浓厚的东方哲学智慧。单不说中医学中“五行”、“五味”、“五脏”等理论,就从日常生活中看,常说五福呈祥,也蕴藏着美好的心愿。
印象中,腊八这天奶奶还会做腊八面,也称豆面。农村人一天吃两餐,上午喝了腊八粥,下午用红豆做汤煮面条。旧时,擀得一手好面是衡量关中妇女合格的标准。奶奶像大多数关中人一样,用娴熟的擀面手艺征服着后辈挑剔的味蕾。手擀的面条,搭配油香油香的豆腐葱花臊子,豆汤的香甜,面条的筋道,佐以配菜的咸香,油泼辣子的焦香,既没有甜咸口味混合的奇特感觉,反而多了一份鲜美,营养均衡丰富。
后来外地求学,南方人喝粥习惯用肉菜等做成的咸粥,很少用五谷杂粮,腊八节也没有喝腊八粥的习惯,对腊八节的习俗也淡漠了许多。在学校,每年到了腊八节,我都会遵循传统,用食堂的八宝粥慰以节日的仪式感,似乎这样生活才有了趣味。
近几年,各种洋节热兴起,每当到了圣诞节、万圣节等节日来临时,商场里圣诞树、圣诞帽、南瓜灯等商品抢购一空,对此现象应该辩证理性地看待,还应记得我们有腊八节。去年的腊八节,全国刮起了一股送粥风,各地公益组织将热乎乎的粥送给环卫工、交警、孤寡老人、公交司机等群体。我有幸成为这次活动的参与者之一,用笔记述下寒冬里的一份份温情,趁着凌晨六点钟的苍茫夜色,寒风里的一碗热粥暖了胃,更暖了人心。
儿时的旧味一直回味在舌尖,萦绕在心头。有时候,人们怀念旧物旧事,真正留恋的是那段远去的至真至淳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