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遇端阳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一年一年的光阴如梭,去年端阳的那份情思尚未褪去,今又端阳,这满腔的思绪在江南的梅雨时节里便时常烟霭纷纷。
生命走到一定阶段,一方面渴望打破所有的束缚、希求精神上的自由和逍遥,去遇见“自己”;一方面又被一些炙热焦灼所裹挟、所绑缚,有意无意间不断的去背负若干沉重。
我接触佛法已近六年,周围学佛的朋友越来越多,大家在一起学习,偶尔会聚聚,在佛法的滋养下,大家越来越清净明亮,我很喜欢这样的状态,也知道要一直行进在这条道路上非常不容易,但我更明确知道唯有这条路才有可能达到究竟解脱和逍遥。即使我终其这一生也无法抵达那究竟的涅槃寂静,我也会保有一份坚定而强烈的愿心。
回到当下的现实层面,母亲走后,我有意无意中背负起了所有的负荷。有些时侯也会力不从心、感觉到疲惫。我也从来不说、不去寻求任何帮助。有时久了就会置自己于一个比较危险的处境。每当这样的时候,家人、亲情就成了我难以言说的原痛点。我能明显的感觉到被压抑的委屈和怨愤。本能的逃避心理驱使下,我总是会把自己堕在对母亲无边的怀念和深切悲凉的情绪中,久久沉沦。这样的情绪也常常会影响并传递给我的身体,或以隐疾的显现、或以料想不到的突发状况为出口。在身体的不适中,不得不去观,观身体的疾苦,观所有事情的缘起,观我在乎的这份亲情,观自己的心为什么会哭、会痛。慢慢的静下来沉淀之后,我看清了这一切其实都是源于我自己的无明,源于我那原始的甚深我执,也就真正明白和接纳了:所有的烦恼和伤害从来都不是别人造成的,都是自己错误的观念和甚深执着而造成的。有些事情、有些人我倾尽了全部的心力之后,能往好的方向转变固然是好,不能有任何逆转那我也要坦然接纳和面对。
也是学佛的原因,这几年陆续有一些善缘得以亲近、学习各种传统文化。端午假期适逢“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南博的小剧场有一场“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的古琴音乐会,也是巫娜的传统与即兴古琴独奏专场。记得在学生时代的音乐鉴赏课上初听古琴曲,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那种声音。八年前巫娜的《天命》、《天禅》系列专辑,反反复复的听,收藏至今。学佛以后,古琴之外类似的禅乐听得更多了。年岁渐增,对生命跟以往有了不同的感悟,常伴随身的音乐也渐渐远离了曾经的喧嚣流行,只以尺八、箫、古琴等悠远穿透的音声安魂养心。
音乐会分两部分,前半段是巫娜的即兴古琴独奏,后半段是现场的互动分享交流。即兴演奏是琴人当下灵感的呈现和思想流动的高难度演奏。约一小时左右的不间断的古琴演奏,闭眼静坐用耳朵去听,相应于心。起始的清幽静好,山间风鸣流水淙淙,衣袂飘飘间婉转吟哦低诉衷肠,高山流水缱绻长空。忽而急急嘈嘈千军万马奔涌而来,马嘶呜咽万鸟惊飞,英雄横刀而泣仰天长啸,空悠悠……大雁飞处一抹残阳,复归于清寂。一曲终了,恍惚间,我仿佛亲历了一场成住坏空的繁华盛事。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音如是,人如是,心如是。俄顷,掌声雷动,台上琴人躬身言谢,台下的我却分明经历了一场生死轮回,早已不知身在何处。
现场互动分享交流环节,我对巫娜、对古琴、对传统文化有了更直观的一些感悟和认识。近几年越来越发觉,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很多东西跟佛法都是相通的。佛法是心法,是借助外在世界里的一切去体认、观察、修炼我们的这颗心。插花、品茶都是如此。我们传统的“琴棋书画”,都是在感召、教会我们“修止”,教会我们要懂得:在我们短暂的生命里,怎样“止”在我们的各种欲望里,怎样从向外的追逐调转到往自己内在的探索。学习“琴棋书画”的目的不在于炫耀和掌握技艺,而在于借助技艺的这个载体去体认、修炼自己的那颗心。巫娜坦言了她三十年的学琴、教学经历,从苦练技艺到成名后的小满足,从尝试古今中外各种乐器与古琴的配合,到与各艺术领域的跨界合作,走了好久好远的路之后,发现还是必须要回归传统,回到纯粹的古琴,并致力于推广这一传统文化。从出走到回归,从繁复到简单,一路走来,就是一场自我的寻找和修行。
一壶热茶,温暖于身。一曲琴音,感悟于心。这个端午,遇见古琴,遇见巫娜,遇见了不一样的自己。(20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