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中国传统文化

相逢之——遇见老乡

2020-08-27  本文已影响0人  木兰秋菊

好男儿志在四方,背负着理想去远方追梦,同时也将深深的乡愁背在了身上,在异国他乡,能遇到家乡的人,听到乡音,诉说家乡的故事,自然倍感亲切。

因为种种原因,在京城多年没有回到我的故乡了,今天恰在巧门前遇到一位自称是从家乡来得客人,我一定要好好问问家中一切可好。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王绩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

家里的孩子们都好吧,个头是不是长高了,读书是不是也都还用功,衰败的宗族中还有很多兄弟子侄,他们也都好吧,哪个去观赏园池亭台?我家的老院子是不是还在,没有被人占了或是荒芜了吧,有没有载上新的树苗,重的柳树疏密还何时吧,茅草屋修剪的也还好吧,从哪移栽的竹子呢?还重了几株梅花?沟渠中的水是否还长流,边上的石头依然有苔藓青青,院子里的不知哪棵果树先结果成熟,哪一种花会最晚绽放?

这一连串的问,从家中的人到院子,甚至每一棵树,都问了一个遍,可见他无时无刻不在惦念着家乡,家乡的人,家乡的景,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在心中回放了一遍又一遍,只是不知道是否还是记忆中的模样,今天难得遇到老乡,正可一一过问,一一求证。我们没有看到回答,只看到一问接一问,在一连串的发问中看到急切的心理,关切的态度。

与其不同,王维《杂诗三首·其二》中写遇到老乡,却只有简短的一问。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老乡啊,你从咱老家来,自然应该知道老家最近发生的事情,你来前可曾看到我家窗前那棵梅花有没有开花呢?

这短短的一首诗中没有问父母,没有问妻子,没有问兄弟姐们,没有问今年的收成可好,也没有问家乡的发展变化,而只是问了窗前的梅花是否绽放,乡愁似乎只是一树无关紧要的梅花。但正是这一株梅花,正可见出家中的一切,梅花盛开,自然家人皆安,梅花盛开自然春已渐来。

不是没有问,是问的太多,不能一一描述,连窗前的梅花都记在心上,又怎能忘了故乡的亲人以及其他。

    不管是千万次的问,还是只有简短的一问,都可见出思念之深。见到乡人,似乎就见到了家乡,我只管问我所想,也不管他是否完全知道,只愿在这乡音乡语中一解思乡之愁。

传统文化与人生哲学系列49(5)

(图片来自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