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事业发展战略:你的大学,不只决定了你的开场方式

2021-01-24  本文已影响0人  首席谋略官

引言:名校在个人事业发展中会带来哪些便利?大约就是,你不曾察觉或习以为常的便利,其实有时候已经是别人无法逾越的鸿沟。本文是首席谋略官个人事业发展战略系列的第二篇文章,重点分析大学对个人事业发展的影响。

字数:3180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上一次我们谈到了学历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可以看出,高学历,意味着非常高的社会认可度,它在一个人从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工作以及在未来的职业的发展中,都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一个人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这在当今社会里面已经达成共识。

除了学历,还有两样非常重要的东西,对一个人的事业发展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如果你拥有了这两样东西,那么就会获得更多的主动选择和被动选择的机会。这两样东西是什么呢?我们开门见山,一个是名牌大学,一个是高精尖专业。我们首先强调的是大学。 985/211和双非学校,不同的开场方式。

张雪峰有一次演讲的时候说: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你在今年的九、十月份到齐齐哈尔大学去看一看,什么样的企业到齐齐哈尔大学去招聘,你再到北京看看,什么样的企业到北京科技大学招聘,你再看看什么样的企业到清华北大招聘,他们给这个学生多少钱一个月的工资,你去看一看,你就知道了。

世界500强企业都告诉你学校不重要,但他们不会去齐齐哈尔大学招员工。马丁立刻发表了不同的意见:马丁说:我告诉你,我自己公司的员工,没有一个是重点大学。张雪峰立刻回击:所以你的公司不是世界500强。马丁那一瞬间面红耳赤,无话可说。

因为张雪峰讲出了一个事实:那些知名企业也崇尚知名大学,他们更愿意去清华北大交大复旦这些知名高校里面去选拔人才,而不愿意去那些非重点的一般大学里面举办招聘会。

这本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选择,企业的发展一定得靠优秀的人才,知名企业尤其要保证持续不断有着优秀人才的供给。对知名企业的HR来说,他们肩负着为公司选拔优质人才的使命,必须在就业季,快速高效地完成人才招聘。否则,优秀的人才就会被竞争对手或者其他知名公司抢走。

这样的后果就是,让公司不能吸收当年最优秀的人才,不能为公司带来更强大的实力人才供给,而且客观上增加了竞争对手的实力,在人才竞争上就输掉了公司的未来。公司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所以HR必须高效快速准确地去抢招优秀人才,还要追求质量,尽可能降低招聘来的人不能胜任工作的风险。效率和质量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这对HR来说,并非易事。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出了一个绝对正确的解决方案:去知名大学招聘。这样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985和211里面的可都是人才,在里面选择更为优秀的顶尖人才概率大多了。随便选择,都不会比在双非不知名的地方性大学里面招聘到一个不靠谱的员工风险大。这个认知为各大知名企业所广泛认可。

于是乎,如张雪峰所说,每到毕业季秋季招聘,985和211大学的招聘摊位门庭若市,国企央企,知名的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进驻名校,攻城拔寨,收揽名校人才,给出非常优越的薪资和福利待遇,争相请名校大学生与其为伍。

而双非大学出现了另一番景象:各大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和创业公司占据了招聘摊位诺大的招聘会,鲜有世界500强企业前去开宣讲会。一旦有知名的企业前去捧场,就会在学校之内引起轰动,但有限的招聘名额显然无法和他们预留给名校的招聘名额来比较,大多数企业都是走走过场,能够获得offer的双非学校毕业生寥寥无几。

这个战场为小规模的民营企业所主导,这也难怪,你是不知名大学的学生,我们是小企业,你也别嫌弃我,我也不嫌弃你,大家金花配银花,西葫芦配烂南瓜。这成了求职领域的门当户对潜规则:名校的毕业生,知名企业等待着他们加盟,非名校的毕业生,面临着小民企、小私企,甚至直接面临着找不到工作。名校为何社会认可度如此之高?首先,上名校,需要智力高超,自制力强,说白了,需要本身就具备比普通人才更优秀的潜质。

按照2020年毕业生的数据来推算,每一百个考生中,仅有不到两个考上可以考上985高校,按照2020年的毕业生数量来计算,600万考生里面,这一年985名校的毕业生数量仅有16万左右,总体来说,数量十分稀缺,含金量仍然十足。

在这种难度之下,能够考上名校,对很多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和勤奋,还要有聪明的头脑,这样的人,智力高超,自制力强。因此,每年全国几百万毕业生中仅有4%左右的985名校毕业生。数量非常少,价值含量极高。可以想象,这些顶尖人才们当年也是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进入名校获得更优质学习资源的佼佼者。

其次,上名校,会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接受更好的教育,在这种教育土壤之下,会比很多非名校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名校和非名校的师资力量差异非常大,很多知名的教授、导师都会出现在名校,而他们的履历会比非名校的教授和导师的履历有着更深厚的学术背景。

当然,科研项目、出国留学的机会还有科研经费,名校的资源也是普通学校的同学难以想象的。

名校的科研经费:清华北大>华东五校>985大学>211大学 。

名校的圈子:众多企业家、知名的职业经理人都毕业自国内知名大学。

于是乎,这些知名企业校招,就更依赖于名校,他们相信知名大学能够培养出像自己一样优秀的人才,为自己的企业提供新鲜的活力。

毕业于名校,也就意味着自己进入了这所名校的校友圈,圈子里面有该专业的大咖,企业领袖和知名专家圈子。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人情社会,校友之间,也会比非校友更为亲切,彼此相见,便多了很多亲近感。不管是工作机会,投资机会,校友之间都会更为信任互助,这无疑是名校的又一个不可忽视的关系资源。

此外,名校毕业的企业领袖和行业大咖们,也更青睐于把机会留给其他名校毕业的学生们,因为“英雄相惜”。他们深知名校带给他们的,除了更好的教育,还有精英“烙印”。他们因此更加自信,也更愿意对自己学校的师兄弟彼此信任。

最后一点,名校毕业自带名校光环,这种优越感可以穿透组织,穿透人心,影响到毕业生自己,影响到组织,形成强强联合的效应。名校毕业,在HR筛选简历的时候就会对这种简历刮目相看。由于人力资源招聘没法做到识别每个应聘者个人能力的程度,因为这么做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不一定取得理想的结果,所以一般都会用学校来做最初的筛选。

一般知名的企业会直接将不是211,985的学生简历筛除,这也就导致很多非211和985高校的毕业生很难在毕业初的几年内简历进入知名企业的视野。这种对名校的青睐,穿透了人心,又直接以机器筛选的形式应用在人才招聘的环节。

不止如此,这种名校光环会伴随着其入职,工作,在组织里被识别,并被共事的领导和同事以“名校毕业”这个概念建立第一印象。这一印象为其日后的晋升、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更好的发展机会提供了信任基础。就是对外宣传,企业或者组织也会以员工来自“某某名牌大学”来为组织增光添彩,形成更强大的影响力,从这一点上来看,名校毕业生也以其光环产生了营销价值,为组织创造了传播价值。

以上所说的都是名校对一个人事业的影响。相比之下,非名校,尤其是既不是985毕业,也不是211毕业的大学生,即所谓的双非大学毕业,他所面对的状况就正好相反。没有用自己学校证明自己实力的机会,没有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更少的搞科研的机会,以及缺失的名校资历和光环。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日后的事业发展中脱颖而出,就会相当不易。就像一句话说的:你吃不了学习的苦,那么你就得吃生活的苦。这也成为了一个被人所认可的规律:在你有机会选择的时候全力以赴,考上一个名牌大学,那么在你大学毕业时,一出场就可以获得很多非名校毕业生没有机会获得的机会,人生就会平添更多的可能性。

当然,可能需要面对来自周围的同事和领导更大的期待和压力,但是从名校这种经历本身来说,已经拥有太多别人不具备的优势,减少了个人事业发展的阻力,以一个出场即高端的方式进入职场,未来发展潜力肉眼可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