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血有肉的写作
温度、心跳、呼吸,在写作上都不是譬喻词,它们是实实在在的事实。你写的时候,作品是和你一起呼吸的,你的呼吸,就是作品的节奏;你的心跳就是作品的鼓点,你的温度,就是作品体现的对人和人类的悲悯。
我们的知识教育,让我们不再理解那些触动心灵的词汇。要知道,开心不是开心二字,悲伤也不是悲伤二字,它是真的有人在开心在悲伤。在作品的世界里,你是人物的父母,你看着它慢慢成形,活了过来,然后它走了,就像一个孩子终将长大。
写作中,人物少不了心理,但是怎么写心理呢?心理在哪里呢?心理不是具体的实体,如同空气,你感觉不到,但是你憋一分钟不呼吸,就知道空气的存在。
多数作者只是替人物说话,动作,而不是人物在说话,动作,无法反应心理活动。
无论是内心独白,还是意识流,还是传统的“他突然想到”“他暗忖”直接描写心理,都需要人物来活动,而不是作者替他活动。
大家要体会一下,你独坐时,头脑中画面会如何闪现,你感觉到了什么,又是怎么感觉的。画面在头脑中浮现的次序是什么,你要看还要听,甚至沉浸其中去摸去闻。
每一个关卡,你迈过去了,你下一次就超过别人,你不过,你还是原地踏步。
人的思维,不是连贯语言,它是画面不断跳跃的。当然它也不是不是录像机,不必照单全收,有一些零碎的东西不需要记录,但是总体要符合那种思维的状况,也符合你要表现的。古典小说,这些都是有的,只不过现在更先进了,因为人类对心理的研究更深入了。
伏中阴晴不定, 片云可以致雨,忽一阵凉风过了,唰唰的落下一阵雨来。宝玉看着那女子头上滴下水来,纱衣裳登时湿了。宝玉想道:“这时下雨。他这个身子,如何禁得骤雨一激!”因此禁不住便说道:“不用写了。你看下大雨,身上都湿了。”那女孩子听说倒唬了一跳, 抬头一看,只见花外一个人叫他不要写了,下大雨了。一则宝玉脸面俊秀;二则花叶繁茂,上下俱被枝叶隐住,刚露着半边脸,那女孩子只当是个丫头,再不想是宝玉, 因笑道:“多谢姐姐提醒了我。难道姐姐在外头有什么遮雨的?”一句提醒了宝玉,“嗳哟”了一声,才觉得浑身冰凉。低头一看,自己身上也都湿了。说声“不好”,只得一气跑回怡红院去了,心里却还记挂着那女孩子没处避雨。
《红楼梦》中这段龄官画蔷的桥段,很好地反映了龄官和宝玉的心理,一个是为爱痴狂,一个是天生情痴。
体会这些,不需要专门的心理学知识,古代人就不懂心理学,他照样做到了,因为什么?
因为他体察内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不是你赋予它生命的,而是本来就有生命,它有心跳呼吸和温度。我们读现代作品中的心理描写,需要代入移情,才可举一反三吸收并活学活用,阅读是练笔,阅读时候不揣摩以后如何使用,何时何地使用,阅读就成为消遣。
有人说写作需要虚构,虚构,用创造二字代替,才是对的。
创造它是基于内心世界,因此它是超越现实的。有血有肉才有灵魂,才会飘扬在现实的羁绊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