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差党新爸五年计划旅行

在多伦多逛波兰节,看印度人卖泰国菜

2019-10-03  本文已影响0人  北美之北
多伦多天际线 (图 by jplenio/Pixabay)

多伦多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一如既往地被各种街头节日充斥。从初夏的意大利美食节,到人头攒动的希腊美食节,不冠以美食之名却摆满小吃车的华埠节,几乎每个周末都有不止一个活动在某个地方等着。节日之名目繁多,连我们在多伦多生活了十几年也还没能尽数打卡。

今年新打卡的一个是波兰文化节。9月的一个周末,两个不同的社区分别办起了乌克兰文化节和波兰文化节。两个地方距离不算太近,我们只能二选一。前两年去过了乌克兰节,于是这次就选择了波兰节。

虽说都是东欧,这两个国家的移民潮却各有渊源。加拿大有大片农田和牧场,乌克兰有大量农民和牧民。几十年来,不少乌克兰移民来到加拿大从事农牧业,犹以洛基山以东沃野千里的草原三省农业区最为集中。作为经济中心的多伦多自然也陆续吸引了不少乌克兰移民。而波兰移民更为复杂。在很长的时期,波兰民族失去了他们的国土,散落在世界各地。此后,波兰又成为了冷战两大阵营交锋的前线。在这种背景之下,波兰移民所在皆是也就不奇怪了。

2016年多伦多乌克兰文化节的舞蹈表演(图 by 北美之北)

几年前的乌克兰节,我家小姑娘还不到3岁,第一次见识了化妆登台表演的舞蹈,台上的乌克兰大妈们身着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翩翩起舞,台下小姑娘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不亦乐乎。今年去波兰文化节,5岁多的小姑娘懂得的东西更多了,参与度更高,爱干什么不爱干什么也更有主见了。

其实,去这种街头文化节玩,干什么并不重要,最有意思的是不用长途跋涉,在短时间里面就可以体会一番异域风情,尽管这种风情多少会有些“变味”。波兰文化节跟所有街头活动一样,少不了美食。不过细看之下,现场除了Pierogi这种波兰特色的食物,也有那些在任何街头活动都会出现的摊贩,比如烤玉米、旋风土豆之类。此外,街头活动的主办方通常是某个街区的商业协会,其目的固然是弘扬传统文化,也是为本街区的商户聚聚人气多卖点东西。自然,本就开在这条街上的餐厅少不了也会在自家门前摆个摊子卖点快餐。这条街虽说是波兰裔移民聚居地,但相比于小意大利、希腊区、唐人街这些餐馆林立的地方,波兰街上的波兰餐厅实在乏善可陈,于是也有不少非波兰风味的餐厅开在了这里,他们也不甘人后,在波兰节上一展与波兰无关的风采。我们走在街头,晃眼就看到了一家泰国餐厅摆了一个摊子在自家门口,更绝的是这家开在波兰街上的泰国馆子,“当垆”的却是两名印度姑娘。这样的“杂取种种,合成一处”,舍去多伦多可能也没几个地方能见到了。

文化的侵染,对于生长在英语环境下的中国孩子,一个重要的环节当然是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这个夏天,除了波兰节,当唐人街办起一年一度的“多伦多华埠节”,我们自然也带着小姑娘去凑热闹了。

多伦多的唐人街跟海外许多城市的都不太一样。旧金山这些地方历史悠久的唐人街现在已经差不多沦为一个旅游观光景点,没有多少真正的生意和生活。而多伦多的唐人街则不同。一方面,地处城市中心,无法容纳众多移民,这里已经渐渐不再是新一代移民聚集的地方。不少人,包括我自己,已经很多年没有去过了。而另一方面,市中心的唐人街跟多伦多大学只有一街之隔,留学生的涌入也带旺了这里的生意,不断地给它注入新的元素。所以,多伦多的中国城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组合,既有一百年前那些老移民的后代继续生活在这里,又有新鲜血液与之杂糅。这样一来,“华埠节”上出现的各种“混搭”也就大可超越印度人在波兰节上卖泰国菜了。

整条街道封闭了起来,摆满各种摊位,既有表演也有文化活动。今年的主题是十二生肖,小姑娘早就熟得倒背如流,在这里看到挂着生肖图案的摊位立马就来了兴致,什么都想去试试。一个少林武术的摊位前摆着练功的软垫,有师傅现场教学,感兴趣的不管大人孩子都可以去练上一练。武馆当然是借此招生,希望有更多的人去正式学习。

跟老外学少林拳(图 by 北美之北)

小姑娘也上去练开了。这时候我才注意到,整个摊位只有一位教拳的师傅是中国人,做示范的、发广告的、登记材料的全都不是中国人。少林师傅一边讲着,旁边的白人大师兄一边就拉开架势做起了动作。一两个动作做下来,小姑娘兴奋得不到了。

她:嘿——嘿——

我:嘿——嘿——

她:我会打拳了。

我:厉害!

跟白人师兄练完少林拳,又逛了一圈,小姑娘参加的十二生肖寻宝活动为我们赢了一张批萨店的礼券。在老派港式茶餐厅、东北饺子馆、成都串串林立的中国城,居然隐藏着一家新潮装扮的批萨店。卖的批萨也很独特,各式秘制馅料,混搭了越南、韩国食材。搞来一块批萨,我们又回到街头,坐下来一边吃一边看节目。

一个白人师傅教一群白人黑人徒弟在华埠节上练韩国跆拳道 (图 by 北美之北)

舞台上几个不会说中文的亚洲面孔组合了一个乐队,吹拉弹唱一番把台下的气氛越推越高。几轮演唱之后,换下琴凳,摆开了软垫。很快,跆拳道表演开始了。我一看就笑了。上场的师傅是一位挺着大肚子的中年白人男子,一大圈络腮胡子,看上去更像是练的美式摔角。台下还一位,是这个拳馆的班主,年纪不小了,看样子似乎是拉丁血统。徒弟们有男有女,最小的大概不到十岁,大的却有二十好几,白人黑人都有,就是没有一个韩国人。表演倒也精彩,我却一直无法专注,因为这样一个在华埠节上由一群黑人白人表演的韩国跆拳道实在是太有喜感了,除了多伦多,恐怕再也找不出像这样多元文化融化的例子了。

其实这一天的华埠节之行本身就满载着多元文化的印记。早上出门,我们的第一站是位于市中心的Dundas广场,今天这里带节奏的是“泛美音乐美食节”。在这里,我们第一次看到了capoeira,这是一种源自巴西的舞蹈,武术动作配上音乐,动作繁复,技巧夸张,节奏鲜明,看得人血脉贲张。这种舞蹈始于16世纪,是那时候从非洲来的黑奴和巴西土著在一起生活劳作交流而产生的,不但是武术和音乐的混搭,也是不同文化的杂糅。看完舞蹈,我们坐下来吃了些拉美特色小吃。虽说去加勒比海度假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可这里仍然有许多我们从没见过的拉美美食。

吃过午饭,我们等了一会儿公交车,看着站台上人越来越多车却不见踪影,于是我们决定穿过闹市区步行前往唐人街,反正也不远。走到半路上才明白为什么看不到公交车,原来一队展示印度文化的游行花车正从这里经过,临时封路。印度文化,自然少不了色彩艳丽的服饰和宝莱坞式的载歌载舞,我家小姑娘自然又跟着跳了起来。

就这样,一天之内,我们从巴西到印度再到华洋杂处的唐人街。就这样,几周之内,我们逛完唐人街逛完游乐场又去逛波兰街。

这个夏天奇幻般的文化穿梭其实只是多伦多的日常。有一次,幼儿园老师跟我说小姑娘时常在跟班里几个中国孩子讲普通话。老师怕我误会,忙说,这是好事,应该让她们了解传统。接着又说,几个中国孩子不但相互讲中文,还对着一个韩国孩子也讲中文。老师呵呵一笑,说:“我是意大利人,每次我见她们说中文,我就凑过去跟她们说意大利语,她们也跟着我说。”

小姑娘早已经换了幼儿园,现在的老师说波斯语,孩子们有说西班牙语的有说菲律宾语的还有别的。平时上课自然是英语为主,加上些法语,但小姑娘时不时也带回家几句西班牙语什么的。话里的这些“零碎”就跟教少林拳的白人大师兄和波兰街上的泰国餐馆一样,是这座城市文化马赛克当中的几片——拆开来看不明白,拼起来或许就成了另外的一幅画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