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三国

史话三国:何进谋诛宦官被杀,他为什么没能吸取21年前朝陈藩、窦武

2020-04-13  本文已影响0人  街头巷尾说历史茶余饭后话诗词

街头巷尾说历史,茶余饭后话三国。

公元189年,何进同袁绍合谋诛灭宦官,结果反被宦官杀害。

其实早在21年前(公元168年)他们的前辈窦武、陈藩谋诛宦官也以失败告终。如此之近的教训为什么不能够引以为戒呢?

一、外戚、士人联合诛灭宦官的机缘背景:

公元168年汉桓帝驾崩,年仅12岁的汉灵帝被扶持继位。新主弱幼,难理朝政,窦太后临朝。

窦武是窦太后的父亲,于是以外戚的身份执掌朝政。

汉桓帝时期,宠信宦官,尤其宦者曹节最得宠幸,被桓帝尊为内官之首。

曹节擅权,堕坏朝纲,打击士人。如今桓帝驾崩,新帝年幼,外戚集团代表窦武和士人集团代表陈藩一下看到了诛灭宦官集团的机会。

【后汉书记,顷之,帝崩。陈蕃为太傅,与大将军窦武共秉朝政,连谋诛诸宦官】

二、外戚、士人的联合行动经过:

1、心照不宣、一拍即合

公元168年,汉桓帝驾崩,宦官曹节的大靠山一下倒掉。

一次百官共聚朝堂廷议的时候,陈蕃私底下偷偷地跟窦武说:“窦老弟,中常侍曹节、王甫这些阉党,从桓帝时期就开始操弄国柄,把持朝政,残害士人,扰乱百姓。如今趁着新皇帝刚登基不久,你又是皇上的亲外公,咱们现在就诛杀掉这些阉竖。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现在如果不下手,恐怕夜长梦多,以后就更难了。”

窦武一听,心头为之一喜,忙说:“潘大哥啊,你说的简直太对了,一下说到我的心坎里来了。”,瞬间二人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如果当时不是在朝堂之上,俩人估计就酒逢知己千杯少,哥俩好,666了。

二人瞬间就不言而喻,心照不宣,一拍即合。

2、机谋不密、打草惊蛇

与陈藩这般私语以后,窦武开始将合诛宦官的事提上日程,并开始了一系列实质性的工作推进。

首先举荐了一批士人,壮大声势,共同谋划。这么一来实在是招摇过市,机谋不密。

【后汉书记,于是天下雄俊,知其风旨。】

试想天下士人都已知道了窦将军、陈太傅的风头指向,宦官曹节等人会不知道?

目前虽然没有直接史料表明曹节等人已经感受到了风吹草动,但是从一些蛛丝马迹的细节上来看,曹节这些宦官们应该是有所察觉。

【后汉书记,及后临朝……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

这条间接史料表明宦官在太后身边是有奸细存在的,所以窦武和陈藩的谋划,曹节应该是有所知悉。

如果说大量举荐士人做官的行为只能算机谋不密,下面的行动就得说是打草惊蛇了。

窦武跟太后说要把宦官全部诛杀,窦太后没有同意,于是窦武退让了一步,先将宦官中稍有才干的管霸个一个叫苏康的给诛杀了。

管霸、苏康的死,曹节只要不是傻子,肯定会明白窦、陈的企图,即便曹节不认为要杀他,至少也会认为窦、陈在玩杀鸡给猴看的把戏。

这应该是合情合理的推断,所以窦、陈在行动的开始就已经机谋不密,打草惊蛇

如果做更大胆的推断,宦官集团早在外戚和士人还没合谋的时候就早有防备之心,因为皇帝死掉不是件小事,正常心理只要离皇权近的人,谁都会对突发事件有所防范。

所以窦武和陈藩在最开始短期内大量举荐士人的行为,就已经暴露了诛杀曹节的企图。

这种行为极其愚蠢,也暴露了心虚。如此大张旗鼓,不仅起不到壮大势力,恐吓对手的作用,反而会让对手有所察觉而有心提防、早做准备。

试想曹节、王甫之流,浸淫宫禁几十年,擅权日久,更是深谙官场之道,怎会像猪羊一样,任尔等磨刀霍霍,不识危险而引颈待宰?

3、循规蹈矩、延误时机

今天来看,作为外戚集团代表窦武的心理不太好推测。不知是因为手握重权,早就胸有成竹,没把宦官集团当回事;还是心有顾虑,迟迟不敢下手;亦或是窦太后不支持的态度,让窦武犹犹豫豫,勉为其难。

总之身兼己任又受士人之托的窦将军(豆浆军,哈哈)做事循规蹈矩,拖泥带水,延误了诛除宦官的时机。

士人集团代表陈藩倒是从开始合谋到身死于事,都一直在催促窦武,但是他手中没有兵权,非常之时难行非常之事。只能仰仗窦武的决策。

陈藩与窦武私语始谋以后,见窦武进展缓慢,又再次督促窦武早日行事。

窦武没有听从陈藩的话,对宦官集团来个快刀斩乱麻,而是循规蹈矩,遵从礼法,先向自己的女儿窦太后请示。这一点充分反应了他儒生的僵化思维。

【后汉书记,武乃白太后曰:“故事,黄门、常侍但当给事省内,典门户,主近署财物耳。今乃使与政事而任权重,子弟布列,专为贪暴。天下匈匈,正以此故。宜悉诛废,以清朝廷。”太后曰:“汉来故事世有,但当诛其有罪,岂可尽废邪?”】

窦太后不同意全杀,但是也给了他父亲点面子,杀了上文提到的管霸和苏康,这俩倒霉蛋。

【后汉书记,武复数白诛曹节等,太后犹豫未忍。故事久不发。】

这期间早打草惊蛇了,窦武还在走正规程序,靠着老脸在窦太后这里一遍遍软磨硬泡,殊不知黄瓜菜都凉了。窦太后依旧不同意,犹豫未忍。

窦太后肯定有她不忍的原因,在此我们不做细枝末节的分析。窦太后一不忍,窦将军就不知该咋办了,事情就一拖再拖。

陈藩可着急坏了,一看窦老弟太磨叽了,迫不得已,直接在朝堂廷议的时候,亲自向窦太后上表谏言。

七十多岁的陈藩,(也有史书记八十岁)这一次在朝堂上被来了个烧鸡大挝脖,窦太后不给面子。陈藩洋洋洒洒上百言,言辞激烈,有理有据,太后就回三个字不同意!

这事一拖再拖,转眼到了八月份。史书记载天出异象,【太白出西方】。一位叫刘瑜的望气官趁机上书皇太后助攻一把,说现在太白星在西边出现了,表示太后您身边有小人啊,一定要提防啊。

刘瑜紧接着又给窦武、陈蕃写信说,星辰错乱,不利大臣,宜速断大计。

窦武、陈蕃收到信以后,赶紧行动,把京城的各部门头脑都换成了自己人。

窦武还让一个他信得过的宦官顶替了一个宦官的小头头,然后逮捕了一个平时非常狡猾的宦官,准备拷问证词,希望这个奸猾的宦官能供告出曹节和王甫两位大宦官的一些罪行。

窦武这个腐儒,此时还是想走正规合法手续,以此查办曹节、王甫为代表的宦官集团。

陈藩都急眼了,说:“窦老弟啊,都啥时候了,还拷问啥,直接杀掉完事,趁其不备,接着杀下一窝,一勺烩不就得了,费这些事干嘛。”,窦武不听。

【后汉书记,武不从,令冰与尹勋、侍御史祝瑨杂考,辞连及曹节、王甫。勋、冰即奏收节等,使刘瑜内奏。】

供词终于按着窦将军的意思拷问出来了,赶紧写成奏章,准备让刘瑜上表给太后。窦武以为这下妥妥的了,谁知大事有变!

三、宦官集团的应对之策:

以上咱们说了外戚和士人集团的犹犹豫豫,循规蹈矩,总算弄出点眉目。再来看宦官集团是怎么处理这个事情的。

此时宦官集团办事,笔者总结就十六个字:当机立断,免受其乱,杀伐果断,不留后患!

宦官集团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真是厉害了,笔者此时都心服、口服、外带佩服!史书也就一句话,干净、利落、脆!

【后汉书记,及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

此条史料让笔者读的是心惊肉跳,又觉得这帮阉竖背后肯定是准备充分,早设好了套,等着窦武、陈藩钻呢。

后汉书对事情泄露的经过有个记载。外戚集团窦武写完供词奏章的当天晚上,让刘瑜把奏章按流程给了专门上递奏章的人,就是下文的典中书者。典中书者先告诉了一个叫朱瑀的人,这个朱瑀和宦官集团曹节早就串通好了。

宦官集团杀完窦武,紧接着就把没有兵权的陈藩下狱,第二天就给弄死,丝毫没有手软。

应了那句话,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暴。

【后汉书记,当是时,凶竖得志,士大夫皆丧其气矣。】,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四、思考总结:

历史不同的事情各有各的不同,相似的事情却有惊人的相似。

何进后来的情况跟窦武几乎是一模一样,为什么结果会是这样呢?

因为表面上看好像可以总结为一个道理,就是不以史为鉴来吸取教训,则机谋不密,机谋不密则容易泄露,机谋泄露则生灾起祸,生灾起祸则可能人亡身灭!

但是,实质的情况是宦官的背后站着的永远是皇上,这不单纯是宦官和外戚、士人集团的斗争,这还是皇上要挣脱权臣的斗争,所以不是仅仅依靠表面的历史借鉴就能够免祸保身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