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作伴,人生有光
小时候,最喜欢的是看报,看书。70后的我们小时候,课外书还是很少,除了连环画小图书,很少见到精彩有趣的书籍。
可能是遗传,也可能是我性本静,很少出去和同伴满世界撒野。却总能被有趣的书所吸引。家里的阁楼上,烧饭的锅门口,我最喜欢的就是在书报里畅游。那里面的生动有趣和辽阔世界让人迷恋。
我有幸的是家里有一个同样喜欢书报的老爸。他为我们姐弟订了《中国少年报》、《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等报纸。每每听见绿色的邮车"嘀铃……"把报纸送来的时候,我的心里盛满了幸福的阳光。
看好的每一份报纸,我都会把它仔细的小心翼翼折叠好整整齐齐的放在那里,多了我就把它送到家里的三楼, 最多的时候可以堆到一人高。没事的时候就再来反复的看看,三楼是一个阁楼,里面虽然矮了一点,但非常的安静,没人打扰,是一个看书看报的好地方。
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作文,第一篇作文记得是老师写好提纲,让我们按照老师的意思填满字数就行。那时候没觉得文章有多难写,但我也没觉得我写的作文有多好。
到初中的时候,离开家乡一人到外面上学,住在三叔家。那时候喜欢看小说。喜欢看琼瑶的小说《床外》、《几度夕阳红》等,看到精彩的时候也有过打着手电筒偷偷在被子里看,但作文同样是一般般,没有被老师大张旗鼓的表扬过或者传阅过。
由于数学天赋不好,或许看小说的时间占了太多,我没考上普高,上了职高。职高的三年,我的语文还算是不错的,记得有一次写了一篇作文《我的朋友》语文老师帮我打了个99分,这也让我对写作有了兴趣。
再后来毕业、结婚、生孩子。一度在先生的老家感觉自己要被生活套牢,要过早上看太阳,晚上看夕阳,没有精神文化的寂寥生活。这时候内心有一种光,那是书报发出来的光好像打开了我心中的迷茫。于是我定了120元半年的《扬子晚报》为什么是半年,因为是考虑没钱的缘故,那时候的我确实是没钱。不会像现在看中一个自己喜欢的羽绒服或者喜欢的包就买下的,更别要说是买书之类的。
人生总要有低谷或者高光,那时候的我才生孩子没有什么大的经济来源,还在为孩子的奶粉钱而焦虑呢。但正是那半年的《扬子晚报》打开了我与外面世界联系的一座桥,我的世界又明媚了起来。后来我又通过成人高考,拿到了扬州大学的大专文凭。再后来孩子4岁的时候,我和先生又一起到城里来打拼,从无到有,一点点地努力。
在先生老家生孩子最暗淡的日子里,是那半年的《扬子晚报》给我充实的精神生活,给了我生活的信心,让我知道心中有光,有书报作伴,生活就不会是一片荒芜。
我最害怕的是自己会在没有书,没有报纸的世界里随波逐流,碌碌无为。那样的我,那样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如今我的孩子已经23岁,大学毕业,也有了他自己喜欢的工作。
我和老公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打拼有了城里的房子,有了车子。也有了我们各自的事业,我在经济独立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
譬如看书、譬如写作、譬如旅游、人生的后半辈即使有离别、有悲伤、但又怎么样呢?回首看看,这一生还是充实的,充实的原因还是因为有书作伴,就不觉得人生是苦。"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大概也是这个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