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五分钟商学院学习笔记

13个知识点助你成为高效能人士

2019-07-22  本文已影响1人  鲜衣怒马持刀

本文总结了15个助你成为高效能人士的方法论以及思维模型,包括《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以及GTD、番茄工作法等,希望对你有启发。

1、思维转变

每个人,都在以他的理解力和经历,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式,然后再用这个思维模式,理解这个世界。思维转换,就是改变你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

如果我们只想发生较小的变化,那么专注于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就可以了,比如把被子倒空;但如果想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那就需要“思维转换”,可能连杯子都要换掉。

案例:

网上盛传一个故事,说大英图书馆建了一栋漂亮的新楼,准备整体搬迁过去。

但你知道,书多重啊,还这么多,搬家是非常大的工作量。有人估算,做这件事要花350万美元,好大一笔钱。请问,如果你是馆长,怎样才能用尽量少的钱,把海量的书,搬到新馆去?

雇更便宜的人吗?发动所有员工及其家属?要求新馆建设者承担这个义务?

都不现实。在“搬书”这个固有的思维模式下,可能很难找到更好的方案了。你需要一次“思维转换”。

有位年轻人对馆长说:我来帮你搬,只要150万。年轻人在报纸上登了一则消息:“从即日起,大英图书馆免费、无限量向市民借阅图书,条件是从老馆借出,还到新馆去……”

年轻人从“搬书”的思维模式,转换为“还书”的思维模式,结果花了不到一个零头就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自己也成为了百万富翁。

运用:打开“思维转换”开关的几个建议

第一、多读书,多交友,多旅行

每本书、每个人都是一套“思维模式”,旅行也会给你巨大的帮助

第二、把自己放进别人的鞋子里

每次争论,都是特别好的联系“思维转换”的机会。试着用对方的观点,说服自己。也就是把自己放进别人的鞋子里。

2、成熟模式图:独立,是不成熟的表现

依赖显然是不成熟的,独立其实也不是成熟,只有基于彼此优势的互相依赖,才是真正的成熟。

那么如何走向真正的成熟呢?接下来给大家介绍,史蒂芬《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和他书里提到的,走向真正成熟的方法论,成熟模式图。

图片来自得到

第一,从依赖到达独立的个人成功阶段。

有三个习惯可以帮助你实现独立:积极主动,就是从“不得不做”变为“我想做”;以终为始,就是“先在大脑中构建未来,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未来”;要事第一,就是“多做重要的事情,就会减少紧急的事情”

第二,从独立期到互赖的“公众成功”阶段。

如何实现互赖,双赢思维,就是“要不然你也成功,只有我的成功我不要”;知彼解己,就是“比被别人理解更重要的,是理解别人”,统合总效,就是“你相不相信你可以和竞争对手共赢”

第七个习惯是“不断更新”。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的练习,才能更加成熟。

3、积极主动:别让消极,把你拉入海底

史蒂芬·柯维说,从依赖走向独立,第一个必须养成的习惯,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习惯就是“积极主动”。积极主动,就是从“环境决定论”手中,一把夺回“选择权”,就算再看似不可能,也相信自己可以做出积极的改变,哪怕是改变一点点,都是浮出水面,游向岸边。

在纳粹集中营中,用积极的心态支撑度过的弗兰克,在走出集中营后写出了著名的《意义的呼唤》一书,他在书中说:选择态度的自由,是人可以拥有的最后一项自由。

消极,就是把苦难的责任,推卸给命运、基因、环境,然后怨天由人,寻找心理宣泄,但是对现实没有任何帮助。

消极,就是在抱怨中臣服于困难。

那该如何获得主动权呢?

第一、在刺激和回应之间,给自己思考的时间

在刺激时,给自己30S的时间想一想,一把把“选择权”从情绪的手中夺回来,然后交给理性和价值观。

第二、用积极的语言,替代消极的语言

第三、减少关注圈,扩大影响圈

积极主动的把时间和精力专注在你能影响的事情上,而不是关注圈,比如想方设法影响上海的房价去。

4、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就是,先通过基于心智的第一次创作,设计出“终”,然后才能通过基于实际的第二次创造,从实际的“始”出发。

如何养成以终为始的习惯呢?需要注意三件事。

第一:目标,第二:原则,第三:计划。

第五、要事第一:我不忙,我只是时间不够

你之所以这么忙,甚至忙到焦虑,是因为你一直在处理重要且紧急的事情。重要,所以不能不做;紧急,所以必须现在做。迫在眉睫,兵临城下,能不焦虑吗?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减少“重要且紧急”的事,做到要事第一。

而要事第一,其实指的就是,把时间尽量优先花在时间管理矩阵的第二象限中。

重要紧急四象限

5、双赢思维

双赢思维 是从独立期到互赖期的第一个习惯,这种习惯不同于“价格锚点”等商业概念,她是对底层操作系统的升级,是让你能拉更大的车,必须更换的大功率引擎。

这是一种艰难的思维转变,因为它要彻底提升你的格局。鹰有时候飞的比鸡低,但鸡却永远不可能飞的比鹰高。

6、知彼解己

如何养成知彼解己的习惯呢?

第一、戒掉“自传式回应”

什么是自传式回应?就是随便一个话头接过来,都能谈自己半个小时,把自己放在沟通的中心,或用自己的价值观、对事情的有限认知,轻易地给出建议。

自传式回应,是阻碍自己听,阻碍自己理解别人的病,得戒。

第二、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理解

据专家估计,人际沟通仅有7%通过语言来进行,38%取决于语调与声音,其余55%则得靠肢体语言。要训练自己用眼睛看对方的肢体语言,也要训练自己用心理解对方的画外音。

第三、移情聆听

移情聆听,英文叫Empathic Listening,意思是,把心放到对方身上,先感受他的快乐,愤怒、激动,然后聆听。这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态度,是“知彼解己”的关键。

进入对方的心灵非常难,但还是有方法可寻的。

你可以在听的时候,试着重复他某些话的最后几个字,作为回应:他不接电话……开始下雨了……马上就到期了……等等,这会帮你,也帮他感受到,你正在进入他的故事;

然后,你可以用你的语言,重复总结他的表达:我猜我听的是……你现在感觉是……我不确定我理解了没有,你是不是在说……等等,这会帮你,也帮他感受到,你开始理解他了;

再然后,你可以呼应他的情绪:你觉得很痛苦……你很愤怒了……你很担忧……等等,这会帮你,也帮他感受到,你已经进入他的心,理解他的情绪;

最后,你再用自己的语言,把对他问题的理解,对他情绪的感受,总结一下。你们此时,就站在一起了。

你会发现,有时你已经不需要提建议了。就算依然需要,你的建议会更有价值。就算和原来一样有价值,他的接受度都会高很多。

当然,你也需要足够的智慧判断,什么时候重复、总结、呼应并不必要。安静的聆听,就已经足够。

7、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就是通过创新合作,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就是相信除了“非此即彼”,你多我就少之外,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合作”,找到“1+1>3”的“第三方案”

那么如何寻找这种基于创造性合作的第三方案呢?

第一、尊重差异,感激多样性

首先你要理解,你看到的并不是世界真实的样子,而是真是的世界在你心中那面镜子上的投影。镜子不同,世界的投影也不同。所以,不要追求投影,也就是观点、价值观的一致。相反,你应该尊重观点的差异,感激团队的多样性。从价值的角度来说,如果两个人的观点完全相同,那么其中一个必属多余。

第二、从报仇、到妥协、到合作

第三、共享目标,创造性合作

从合作,到创造性合作的秘诀就是,找到共享的目标。

8、不断更新:将优秀,变成一种习惯

习惯,最符合“时间律”,也就是花再多钱都无法瞬间获得,只能通过用时间获得。

史蒂芬说,你需要养成的第七个习惯,从“身体、精神、治理、社会/情感”四个方面,对自己“不断更新”

第一、身体。最底层的工作者靠体力,中高级管理者靠智力,最顶级的企业家,又回过头来靠体力。

第二、精神。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

第三、智力。多读书,多写作。

第四、社会/情感。你能给予什么样的价值,就会认识什么样的人。如果不能用价值浇灌人脉,那就用人品抵押。人脉,不是那些能帮到你的人,而是那些你能帮到的人。

9、思维习惯:从狭窄的5%,跨越到广阔的95%

行为科学研究得出结论: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有5%是非习惯性的,而其它的95%的行为都是源自于习惯。这几乎也就是说,是习惯,而不是逻辑,决定了我们的一生。

最佳的策略是:把你逻辑上认同的东西,训练成习惯。然后用习惯,指导你的一生。

而养成习惯的过程很痛苦,但习惯本身不会让人痛苦,这就像刚学自行车的时候,很痛苦,一旦你学会了自行车,你甚至都没有了骑车的感觉。

史蒂芬·柯维说:想法产生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变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养成好的习惯,你把思考脑中的逻辑,变成反射脑中的习惯,帮你从狭窄的5%,跨度到广阔的95%。

10、GTD:让大脑用来思考,而不是用来记事

瑞士巴塞尔大学研究发现,遗忘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过遗忘,大脑会删除一些不必要的信息,腾出空间,让神经系统正常运转。破坏此过程,可能导致严重的精神疾病。

GTD(Get things done),就是把所有待处理事项,全部从大脑中清除出去,让大脑用来思考,而不是用来记事。

GTD的三个核心:

第一、收集

将所有事项放入收集篮,比如用印象笔记收集

第二、处理,清空大脑后,你可以用一切零碎时间处理收集篮。在处理收集篮的每件事时,记住你只有6个选择:

1、删除。2、归档:将有价值的资料,如微信文章等,移到归档。3、等待:需要指派别人,或者需要别人配合的工作。3、下一步行动:需要下一步就做的事情4、项目:对于下一步行动很多步骤的,就建立一个专门的项目目录,定期回顾。

第三、回顾

11、猴子理论:多问一句“你觉得呢?

猴子理论,就是让责任待在它的主人身上,不要让别人的猴子,爬满你的全身,结果自己焦头烂额,下属还无法成长。

一件事,本来是下属的责任,但是因为每个人都有“逃避责任”的天性,他们遇到困难时,在家依赖父母,在公司依赖老板。“你觉得怎么处理好呢”这样的问题,其实就是把他的责任,那只猴子,抱过来找你说:老板,你帮我照看这只猴子好吗?

你如果回答了A,“我现在很忙,我想想再告诉你”,就相当于说:好吧,猴子先给我,你去玩儿吧。你的下属,瞬间就兴高采烈地不见了。过了几天,他会出现在你的办公室门口,探进头来问:老板,那件事你想得怎么样了?

如果你回答了B,“你应该这么做、这么做”,就相当于说:照我说的做,给猴子吃点这个药,打点那个针。你的下属,瞬间又兴高采烈地不见了。过了几天,他又会出现在你的办公室门口,探进头来问:老板,那只猴子死了。你看下面怎么办啊?

你选A,是帮他承担决策的责任;你选B,是帮他承担决策可能失败后的责任。

假如你有10个下属,每个人每周都扔3个猴子到你身上,你都说“我现在很忙,我想想再告诉你”,也就是一周你要收养30只猴子,他们爬满你全身,让你焦头烂额,完全没有时间处理自己的责任。

神句:你觉得呢

那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李雷问:“你觉得怎么处理好呢?”,这时候,你可以回答:“你觉得呢?”

这个“你觉得呢?”是一个神句。作为管理者,你要牢牢记住,对着镜子多练几遍。

他说:“老板,我想不出来,才找你的啊。”你说:“这样,你可以找几个人头脑风暴一下,一起再想想。我今天下午5:30有点时间。到时候,你拿几个方案,我们俩讨论一下。”

下午5:30,他带着5个方案来了。他讲完后问:“你觉得哪个方案好呢?”这时候,你要怎么回答?对了。你要说“你觉得呢?”

他说:“A不错。”你可以说:“A是不错,但是你有没有考虑过这种情况?”

他说:“有道理。那我觉得,D更好。”你可以说:“D也很好,可是如果竞争对手这样做,怎么应对?”

他说:“看来,还是C最好。”你说:“太棒了。就这么做。下周五你再来找我一次,我们看看效果如何。”

这时,猴子收回了已经搭在你肩上的那只手,回到了你下属身上。

这就是猴子理论。

在运用这个理论时要注意以下5点:

第一,你和你的下属必须明确猴子,也就是责任、下一个动作的归属,不能他以为在等你,你以为在等他。

第二,每次和下属像案例中那样的辅导和讨论,应控制在5~15分钟之内。每天控制总的讨论次数。

第三,只能在约定的时间讨论,不耽误你自身的责任。“我现在正在赶一份报告,你明天早上8:30来找我,可以吗?”

第四,和下属的讨论,一定要电话,或者见面,不能通过邮件。电话、见面,是同步沟通,沟通完,猴子还在下属身上。邮件是异步沟通,他写邮件给你,你没回的时候,猴子就在你身上了。

第五,每次讨论完,要约定下次沟通时间。“下周五你再来找我一次,我们看看效果如何。”否则可能因为困难,事情会不了了之,猴子被下属抛弃,饿死在路上。

12、三八理论

上帝给了每个人每天公平的三个8小时时间,第一个8小时大家都在工作,第二个8小时大家都在睡觉,人与人的区别,其实主要时第三个8小时创造出来的。

如何善用这第三个8小时,创造不一样的人生?

第一、找到“不被打扰的时间”

第二、分清“交易、消费和投资”

第三、持之以恒,日拱一卒。

13、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就是每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用合适的时间颗粒度,来保证注意力的专注度,节省“任务切换”导致的时间浪费。

这个方法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在执行的时候要注意:第一,防火防盗防打断:该屏蔽的消息要暂时屏蔽。第二、努力进入心流模式,可以用白噪声让自己安静下来。第三、要专注,也要休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