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家文艺精品文学家

撒糖

2019-07-26  本文已影响17人  揽月轩记

旧时,乡村里池塘多,总流传着溺童找“替死鬼”诡异片段和匪夷所思的“撒糖”习俗。

老人忠告小孩子晚上不要在池边乱跑,怕跌到没有防护的池塘里。有的小孩还是溺水了。大家悲戚怜惜苦主之余,声色俱厉教示小孩,也引以为戒了几天。虽然三令五申,农村的池塘每年夏天时有溺童惨剧发生。因而有“水鬼找替身”的传说,还有“奇门遁甲”的避凶做诀:撒糖。

村里近在池墘的人家溺死了小孩。邻居的老人家会在某个特别的“日子”(大概溺童亡时的隔年)的晚上,偷偷在池墘“撒糖”,“引诱”溺亡的小童来“吃糖”,让其忘记了“找替身”这件切要事,以免再祸害附近来游泳的小童。这件事要悄悄地做,不然溺死小童的那家人是会怨恨和阻止的。

一家是为了避免好耍的小孩成为“替死鬼”;一家是为了自家小孩三年内能找到“替死鬼”,以免耽误了“转世”。传闻“水鬼”找“替死鬼”是有冥界规则的,错过了“找替死鬼”的黄金时间,“转世”就遥遥无期了。这家苦主的心情可以理解和可怜,但哪家邻居谁也不愿意小孩成了“替死鬼”啊!有时候,乡里乡亲的为了这件事互怼“枭恶”的也有。碰巧,哪个邻家小孩又刚溺死,这两家必将誓成水火。这时候,如果有好事者将“水鬼”的故事描绘得有眉有眼,越发让大家更相信“替死鬼”的鬼声鬼说。若有某个自称“带邪”的人(传说时运低的人可以看到脏东西)信誓旦旦地说看到溺童吃白糖,那就有人“宁可信其有”。一些鬼话确实很干扰人心。现在想想,当时的村人也不尽是纯朴。

每年都有老人家在池墘撒白糖,但每年好像都有人在池塘里溺死。老人家就继续撒更多的白糖。撒白糖似乎效果不佳。偶有几年无溺童事故,有些人又强调撒白糖的作用。隔年又有溺童,又归结于白糖撒得太少。小孩子开始不相信这鬼话。大人们牵强附会也难自圆其说。久而久之,小孩子就想那是骗人的故事,无所畏惧了。池塘里光溜溜的“浪里白条”益发耍得疯。如果碰巧往后一年有出现溺童的事,村人又有人“宁可信其有”,继续撒白糖。

若干年后,村的池塘少了,囤池填土了,池塘里鬼鬼祟祟的事也就没有了。但也难说,某家在原先池塘的地上自建个房碰到不顺的事,听到之前鬼故事的,总希望“高人”去指点。听说,大致的避凶做法是烧“纸钱”。

其实,我是非常讨厌这些旧习俗的,但也理解他们的心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