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世界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历史

俄罗斯经典油画系列:搭上时光机,看看1937年的《新莫斯科》(皮

2017-12-23  本文已影响81人  树ssy
皮缅诺夫《新莫斯科》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色,每个时代都有它辉煌以及衰落的一个过程。当我们说起苏联的时候,就可以说他在初时的辉煌以及那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又可以说它在大厦倾覆之后的扼腕叹息。毫无疑问,画作是反映每个社会,各个阶段最佳的一面镜子,我们今天所讲的这幅皮缅诺夫的《新莫斯科》(1937),描绘的就是苏联最具生机的一段时间。

皮缅诺夫出生于1903年,逝世于1977年。有意思的是,按笔者观点来看,俄罗斯绘画的黄金时代是在苏联成立之前,或者说是十月革命之前,以1917为分界点,生活在苏联这样一个否定沙皇俄罗斯文化的时代,作为横跨两个时代的艺术家尤其不易。

通常一个时代的结束,它的精华部分直接惠及后人一般都不会超过30年。就拿俄罗斯现代艺术最辉煌的集大成者列宾来说,他逝世于1930年,那么,能接受列宾指导的新一代画家不能晚于1910年前后出生,但是在1917年至1937年这20年中,你会发现俄罗斯处于一个极度动荡的时期,那么就很容易在艺术上形成断代。如果是出生在1917年前后,成年时已经到了1940年代,很难感受上一个黄金时代的余晖。再加上政治上对艺术的干扰,苏联时代对于沙皇时代的遗产是也是处于否定的态度。那么新时代的,也就是苏联时期的画家重任往往就落在了1900年前后出生的画家。

在1900年前后出生的画家,他成长在黄金时代的最后光辉之下,同时并没有根深蒂固的宗教以及沙皇体系的遗迹,所以这个时间前后出生的画家基本上都会成为后代苏联政体下杰出画家的代表。并且,在1917年之后,俄罗斯先后经历了革命,内战,动荡,稳定发展,以及到后来二战的爆发。短短的几十年间,这么剧烈的社会变革也会体现在画作上。今天我们所看到这一幅《新莫斯科》,它体现的是1937年苏联国力最强盛,也是大家最充满活力与激情,建设社会主义大厦最激扬的时代,这一点从皮缅诺夫的这一幅《新莫斯科》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从画家本身的角度来说,皮缅诺夫把自己作品风格定位在从平常的生活中寻找不平常的美。这种定位就要求画家能够以一个平视的角度,或者说是一个融入的角度去感受这个社会,并且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

所以看皮缅诺夫的画,以我们这一幅《新莫斯科》为例,他的视角就是坐在车后面座位上,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让你去平看这个新的莫斯科。看皮缅诺夫的城市风景画,你不会被一眼就被震撼到,这一点和黄金时代的风景画家就不太一样,就拿我们最喜欢的希施金来说,他描述的俄罗斯风景,一眼就让你震撼到五体投地,臣服于大自然的美,又如看列维坦的乡间风景,就让你沉浸在这种俄罗斯乡间美的氛围中。但是看皮面诺夫的画则不然,从整体观感上看,在第一眼,他不会给你绝对的震撼和一种被美感随既包围的这种感觉。但是,看上一会儿之后,你会觉得身体内有一种慢慢变暖的情愫。这种感觉就像是笔者长时间没有回到家中,回家之后,看到父母在为自己准备饭菜的背影时感觉一样,充满了生机和和谐的融洽。所以,有很多艺术评论家都会说,他带有一种年轻的朝气和对人生乐观的态度。可能就是因为这种画面中的温暖氛围让人感觉到心里暖暖的。这一点从他对画作的命名上也能体现出来,比方说我们今天讲的这一幅叫做《新莫斯科》,又或者说是他还有很多经典的画作,如《爱情的诞生》,《新娘》等等,

在这幅画中描绘的是一个莫斯科很常见的街头场景,画家把人文和这种城市的风景融合在一起。选择日常的生活场景,就把对城市风景感情的抒发降到了第二位。人和城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营造了一个整体的氛围。这点是极其难以平衡的。如果我们描绘城市风景的时候,注重城市本身,会让画面失去人气和活力,但是如果把细节描写放在人身上的时候,又很难体现出城市的整体氛围。皮缅诺夫的这一幅《新莫斯科》就结合得十分完美,第一眼看到这幅画的时候,就感觉这似乎并不是我印象中的苏联,没有那种死气沉沉,让人感觉到压抑,也没有像其他谄媚的作品,满是红旗和斯大林头像。这幅画所体现出的,不论是坐在车前排的姑娘,抑或是整体的城市氛围,又或者是坐在敞篷车上这种兜风的视角,都让人感觉到活力与兴奋,这一点也呼应了我们在历史中学习到的苏联在成立早期的那种激情和活力,似乎画家这种对新时代苏联以及新时代莫斯科的自豪之情跃然于纸上。

画家所描绘的莫斯科街头一景都是真实的,是在莫斯科居民常见的一处。有意思的是,在场景的选择上,画家所选取的这个场景,带有一种近代与古代相结合,例如有沙皇时期遗留下的财产,大剧院,也有新时代建成的高层摩天大厦。尤其是在旧时代建筑上,还能见到若隐若现的红色标语或者旗帜。这种场景对于年轻一代可能并不常见,但是对于老一辈来说,熟悉并且带有一种情怀。远方的建筑应若隐若现,从远处至今也渐渐的变得清晰。同样人物也是以第一视角来看,最清楚的是坐在自己前排姑娘的背影。慢慢的视线延伸到远处,看到匆忙的人群与远方的建筑。这种平视的视角,也让观看者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

对这种氛围的整体描绘,除了工作日的这种生机勃勃之外,画家选取了一个早晨或者说是清晨略带含一丝寒冷的时间,偏清冷的色调与近处的黄色建筑形成了对比,又让整体热络繁忙的城市氛围更加的突出。

对于这幅画本身,今天并没有做太多赘述,但这幅画之后笔者的文章风格或许会有些许转变

在多数的留言中,很多读者也问,“你应该读了很多书,看了很多画之后,才写出这样的文章吧?”。在这里,我也是要做一个简单的经验分享,又或者说是自己的一个变化过程。

刚开始的写作中,笔者主要集中在2到3篇是针对一幅画的分析文章,先提取其他艺术评论家对这幅画的看法,做出笔者自己关于人生和社会理解的延伸。但是这种方法带有一种局限性,首先是观点比较容易受材料的局限。其次是对自己的写作热情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总感觉没有自己的东西。

在《新莫斯科》这幅画时也采取了不同的收集资料的方法,是一种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谈画方法。比方说,我们看皮缅诺夫这一幅创作于1937年的《新莫斯科》。在动笔写之前,我要先看一看皮缅诺夫从他创作早期一直到他创作晚期的这种变化。有意思的是,通过这种动态的变化,你反而能够感受到画家在某个时间当下创作时的一种心情。比方说画家在1924年,也就是苏联内战刚刚结束的时候,创作了一幅《战争中的残疾人》。表现力极强,把战争对人性的摧毁描述得淋漓尽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画作慢慢的由一种初期对战争的反思,或者说是对战争的一种情感表达,变成了苏联新时代下,一种爱国热情与激情的表现。例如我们今天讲的1937年的《新莫斯科》,再往后到了苏联中期的时候,你会发现,画家由热衷整体氛围的这种描绘转到对生活场景下个人的描绘,对整体氛围的这种激情和热情似乎少了很多,整体的历史观感被隐藏在了一个人的生活场景之下,而且这种对个人的描绘没有了强烈的冲突,没有了深刻的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只是如实的表达了个人在那个历史背景下的生活状况以及状态。我们都说时势造英雄,对画家来说,时代塑造的是他的绘画性格以及他的绘画特点。通过对绘画的看法以及对绘画的研究,我们也似乎搭载上时光机,也能对那个时代的生活以及画家内心的感受略知一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