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那只猫?
七下第六单元的第16课是郑振铎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猫》。
在复习的时候又重新读到这篇文章,在课上我与学生共同探讨,作者笔下的第三只猫和我们普通人之间的关系。
那我们首先说一下第三只猫的来历,原文是这样描述的: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只猫的来历是张婶在门口出于同情捡回来的一只流浪猫,如果当时不捡回来,它会在外面死掉,外表也不好看,性格比较懒惰,家里人都不喜欢她,对于大家来说,它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如果就这些来讲,大家不喜欢他,可能与人物的喜好有关。只接下来的一段描述,就说明了她不被人喜欢,以及悲剧命运的伏笔。“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从这两段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只猫,一只壮猫,不捉老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的胖胖的,那么就说明它不负责任了。更不能容忍的是,当妻子买回来一对芙蓉鸟的时候,它却常常跳上桌,对鸟笼的凝望。试想一下,一只不捉老鼠的猫,本来大家都很讨厌它,但是它又对着大家都喜欢的一对鸟,经常的凝那么当这只鸟出现意外的时候,大家都会把怨气和怀疑,一股脑发泄到这只猫的身上。
在这里可以由这只猫,想到我们人的经历。
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从事着一种或几种职业,扮演着一个或几个角色,肩负着一种或几种的责任,那么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你没有显赫的背景,令人羡慕的出身,娇艳的外表,丰厚的学识,那么你就一定要踏踏实实的把你该负的责任负起来,该干好的工作干好,不能说全力以赴,也应该尽力而为。如果这些你做不到,那么我们是不是就跟这第三只猫有些类似了?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无缘无故的恨。这只猫为什么会成为流浪猫?肯定是因为之前自身的一些缺点而导致上一个主人对它的抛弃,但是当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又遇见一个好心人,把它收养的时候,这就给了它改变命运的第二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它没有抓住自己的仅有的这一次机会依然我行我素,不懂得反思,不懂得改进,并且还有过分的奢望,那么厄运的来临也就是早晚的事儿了。
或许这就是郑振铎先生通过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之前我们都是从作者的自省与反思的角度来反思思考。但是今天我所解读的这个角度,或许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讲,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不抓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每一个平台来改变自己的过去的不足与缺点,那么有的时候的这些缺点和不足,往往就成为我们致命的弱点,会让我们一败涂地,输的一塌糊涂。
因此,如果不懂得反思和改变,我们都将是那只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