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努力越少的地方,是内心,越多的是幸福!
世界上越努力越少的东西,我提名头发
作者:钟慧芊
每天,有2.5亿中国人在为脱发而烦恼。
“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比起上一代人,中国人的脱发年龄整整提前了20年。
从青年到中年,从男人到女人,从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白领到程序员,在新闻App、时尚杂志、发廊、商场、电梯间,全民陷入一种拯救头发的叙事之中。
“头发没了,我们身上的某种气质或许就会遭遇社会性死亡,大家可能会感到羞耻、尴尬、失去自信甚至过度自卑。”(艾玛·塔洛)
每一根脱落的头发都饱含着无法逆转的绝情和悲悯,脱发代表了一种对生活力不从心的焦虑和恐惧,以及一场失控的生活危机。
头发是生长于身体之上的植物,它沉默着,没有快感,也没有痛感。
“头发是人身上最具可塑性的东西,也是最具象征性和表现性的东西。对头发的一种拜物教式的关注迷恋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在我们这个时代,身体崇拜使这种迷恋引向头发,符号崇拜则使这种迷恋引向头发的造型。”(汪民安)
脱发的焦虑,来自头发附着了太多意义。
其实,人生中有太多比脱发更需要关注的问题,譬如睡不着、爱无力、空心病、拖延症、错失恐惧症、社恐、过劳肥、选择困难症、初老症、KPI焦虑症。
如果结局一定是秃,那么,让它秃去吧,记得送自己一句:“我秃了,也变强了。”
01
脱发、肚腩、油腻,这三项基本中年指标,你占了哪几样?
微博上的段子说,再过不到5个月,20后就要出生了,他们看90后就像现在的90后看60后。原本还在享受年轻人红利的90后被提醒着即将进入而立之年,神情不禁忧伤起来。
自2017年起,中文互联网世界便再一次陷入中年危机的舆论泥淖之中,“第一批90后都×××了”系列在朋友圈中转发、评论、点赞、传播、共鸣。
从丧到佛系、从秃头到养生、从身体到精神,这股消沉的情绪未曾彻底消散。
肚腩是我们走形的身体,管住嘴迈开腿,身材大可以挽回;油腻是我们油滑世故的精神面目,让冯唐老师教育一下,也未必不能避免。
但脱发不同,每一根脱落的头发都饱含着无法逆转的绝情和悲悯,只能让一切随风而去。
脱发、秃头、谢顶、地中海、发量稀疏、发际线上移,我们对逝去的头发有多眷恋,我们对它的召唤就有多花样百出。
网易新闻旗下的“浪潮工作室”发布的《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激起了这次发量恐慌的社会情绪,而话题发酵至今,已酝酿成一场巨大的生活危机:一种对生活力不从心的焦虑和恐惧。
02
脱发是生理性的
但脱发问题是社会性的
发量恐慌见诸各种媒体平台:
杭州电商公司老板赠送员工“护发符”,鼓励他们克服脱发的心理障碍;
日本泡面和生发厂家合作研发了一款拌面,吃起来是洗发水的味道;
赴韩整容的中国游客越发减少,前去咨询植发手术的日见增长;
小学生的口语交际练习题要求模拟安慰突然脱发的朋友。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2016年的调查显示,和上一代人相比,现在中国的脱发人群年龄提前了20年 。
20年前,中国男人的平均脱发年龄是40—60岁,现在,30岁前脱发者的比例高达84%。
脱发也不只是男性的烦恼。2011年的《中国脱发人群统计》显示,女性脱发者约0.7亿,约占当年总脱发人群的35%。
年轻人的脱发困扰也体现在消费上。
《2019“防脱一族”消费洞察报告》指出,防脱发产品的消费规模近三年来持续扩大,90后、95后成为防脱消费的主力军,线上此类产品消费占比合计超过40%,差不多是80后的2倍——80后的消费占比只有21%。
根据天猫发布的数据,防脱发产品去年销售额增长率为100%,“双十一”期间,一瓶100元的生发液在两小时内销量便达到了4000多笔。
一项科学调查表明,现代高糖饮食让年轻男性的睾酮水平较30年前的同龄男性下降22%,精炼种子油和糖分摄入过多也提高了身体的慢性炎症水平。
除了饮食油腻,睡眠缺失也是脱发的一大原因。《2018中国睡眠报告》显示,两大互联网城市北京和深圳分别是起床最早的城市和睡得最晚的城市。
还有更多方面的因素:遗传基因、污染、工作压力、亚健康的生活状态……这些是我们脱发“年轻化”“低龄化”的罪魁祸首。
脱发是生理性的,但脱发问题是社会性的。脱发成为我们生活危机的出口,宣泄着苦闷、不满、压抑、焦虑、烦恼——我们都有想不出东西而猛抓头发的经历吧?
图片来源 | yestone.com
03
脱发与职场中年危机
通往中关村的地铁上全是植发广告。
网上已形成一种迷思:互联网行业中的运营、程序员、产品经理,是脱发的高发职业。
国家网信办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显示,2018年中国网民规模已达 8.29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59.6%。
为了让这台巨型互联网机器运转起来,互联网从业者达到1677 万人的规模。中国互联网进入下半场,很多事情在今年开始明朗化、白热化、公开化。
首先是加班文化。
“互联网+”不但改变产业形态,也势必改变工作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