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豌豆北清文学社意识流文学

寻找革命先烈的足迹

2021-11-16  本文已影响0人  李月芳

(一)店头红军小学

看陕西黄陵县店头镇地图,就像观赏两片浓绿的树叶。叶子又被轴盘固定,一片伸向西南、一片朝往西北。一大一小,一长一短,一宽一窄。叶边有不规则的锯齿,勾勒出界线。叶面上黄色线条是道路,如骨架把叶脉支撑住,不难想象,店头就处在大山与河川拉在一起。

当你真的站在店头街头时,两片叶子会让你会转着圈寻找叶子是怎么伸出去的,看来望去,眼前均是起伏跌宕的山原与沟壑。本地人讲,很早时候,街道南边有一个大客栈,也可能是大集市或大商店,人们进街的时候,必须经过大店门首,所以得名店头。据说还有一个名字叫七里镇,因上原需经过一条长七里的大坡而得名。

其实店头这个名字自己并不陌生。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铜川市第二运输公司把立下汗马功劳的马车全部淘汰换成汽车后,按照国家运输计划,从店头把煤运到铜川煤台,然后装火车运到发电厂。那时能坐上拉煤车到哪里,是很难得的事情,第一次出远门就是在一个初春坐拉煤车到的店头。

1984年前,店头还是个公社,人们习惯说店头,从不说店头公社。店头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煤多质量高、车多地方小。计划经济时期,似乎铜川运输公司的车都到此拉煤。有铜川一运司的、二运司的、省运司的,每一辆都像一股旋风,翻山越岭,随着几十公里的柏油路翻山越岭、昼夜穿梭。有时因装车或着在某一个沟边、川道或原上堵车,即刻形成黑龙俯卧之阵势,远远望去,黄土高原染上了浓淡相间的墨色,深厚悠远,大气温暖。

经历和感受过七十年代铜川模样的人,不难想象当时店头的情景。按如今环保概念说,雾霾严重、煤尘超标。由于过往车辆拥挤,街道显得很是狭窄,而且路边的店面、住户和树木都被蒙上黑色薄纱。树叶的绿朦朦胧胧,凭想象感受其是何种树木。院落里偶有的花草露头,马上赞赏主人的爱美之心。人们习惯了各种拉煤车,也走惯了用煤屑铺就的马路。不管车来车往、煤尘如何飞扬,还是逛了一趟店头街道。没花一分钱,口袋里也没钱,但却被玲琅满目的商品养足了眼。尽管延安地区缺麦面,细粮少,可跟着当司机的亲戚在店头街上,享受了一碗汤面片,至今都回味不尽。

生活在北方,季节很重要。店头地处黄陵西南,与铜川、旬邑毗邻。已跨过渭北原壑,四季景色相差明显。绿色与彩色在春夏初秋,尽情绽放,自然的馈赠此时最令人感动和难忘。但从深秋到初春,山原上经过严冬落叶后,树木的裸身与野草的枯黄,特别在年少者心中易与生活窘困、精神贫乏契合成黯然神伤。心境与风景互为作用,时节不同,感受也不同。对店头留下的印象从抹不去的灰天黑地,到它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成为自己认识事物发展的一个成长过程。一碗汤面正如源源运出的乌金,其貌不扬,甚至黝黑,却蓄势待发,蕴藏着延绵不尽的温度与温暖。

恍然四十余年过去。辛丑仲春时节,受薛总邀请,陪同赵建铜老师到店头考察革命先烈足迹,欣然前往。一路春风和煦、山花烂漫,草木葱茏,深感岁月的静好。不免怀念那些用鲜血与生命打下江山的无数革命先辈,愿他们在天之灵欣慰安息,愿我们他们后人,代代将他们铭记于心。

走国道、上高速,不到两个小时就驶入了一条宽阔平整、高楼林立、绿树婆娑、红花摇曳的大路上。急问,是店头吗?是呀。得到薛总肯定而带着亲切的回答后,油然生出隔世之感。在薛总的指引下,在一所学校门口下车,这是红色考察的第一站。

电动门槛内,人造草坪把视觉猛然带入了另一番境地。两座楼房矗立在阳光下,楼顶两行红色大字“中国工农红军延安黄陵红军小学”熠熠生辉、绚烂夺目。满院自由活动的男孩女孩,与阳光一起把生命的活力喷发而来。年轻校长英俊文雅谦和,确有玉树临风之貌。倒水沏茶之际,上课铃响。校园一片安静,又看见大门内进来一行人,校长告知是主管部门到校检查。于是,起身端茶上二楼,来到一间教室大小的红军小学红色教育展览室。

红军小学已有百年历史。1912年辛亥革命结束后,由店头街党氏兄弟创办。始为敬新高级小学,1925年更名宜君第二高级小学。1937年改为抗日小学,时任校长的薛志仁正是薛总的五爷。1958年,归属黄陵县,成为店头小学。薛总的童年时光就是在此校度过。2018年秋,店头小学改为红军小学。

在红色教育展览室里安步徐行,仔细观看和端详着不曾见过的图片与实物。在此感受到的点点滴滴,似乎缩短了历史长度,拉近了时间距离。薛志仁等先辈们组织抗日小学师生宣讲抗日思想、反对内战、训练小红军等场面,清晰可见。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店头属陕甘边区根据地南区。薛总的五爷薛志仁曾在西安上学时,即组织参加了学生运动,后返回家乡,就在该校先后任教、当校长。离开店头后,薛志仁带领雁门支队开始了新一段革命斗争。

车子徐徐离开红军小学,薛志仁的故事萦绕在脑海。薛总说,先到小石崖(现名上畛子)革命旧址看看。

车子沿着一条柏油路往崇山峻岭中驶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