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中用到的心理学效应(1)
最近在读行为经济学的书籍,读了两本畅销书《助推》,《思考,快与慢》,对其中的一些心理偏见阐述,感觉很有意思。我在读的时候,经常和做产品联系起来,原来很多我们约定俗成的设计规则,都是有心理学效应支持的。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以后我们再遇到类似的产品讨论,都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佐证自己的想法和设计是否合理了。今天先记录2个。
默认选项效应
在我们做产品设计时,可能经常要遇到设置默认选项的功能,比如电商产品的SKU选项、话费充值金额、个人中心设置等。
稍有经验的产品经理都知道,默认选项会极大的影响用户的选择,所以我们也极有可能会将默认选项设置到用户选择几率最大或我们希望用户选择的选项上。
那么这样做真的有道理么?不要小看默认选项,真的有用。
在行为经济学畅销书《助推》中,作者提到了几种影响人决策的心理偏见,其中有一种就是默认选项效应。大部分人在第一眼看到默认选项后,这个印象就在心智内植入了,起到一个锚定的作用,之后的选项都会在潜意识中与这个第一印象进行对比,甚至有可能,已经基本忽略其他选项了。
《助推》中作者讲述曾经利用这种默认选项的方式,将部分欧洲国家的器官捐赠默认选项改为同意捐献,从而大比例提高了器官捐赠率。
不多介绍,这个技巧大家也都能很好利用了,比如WiFi环境下预加载(下载)的选项,默认都是打开的。再举两个小例子:
-
星礼卡:最大1000,默认500,其实点击展开,里面从100-1000都是可以的,但我每次都认准了500……
星礼卡默认500元 -
水滴筹:默认金额20元(纵览过去,大部分人真的捐了20,仔细体会一下)
水滴筹默认捐款20元
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是在另一本书《思考,快与慢》中提出来的,也是一种影响人们决策判断的重要心理效应。
框架效应,即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描述,会带给人们不同的行为决策。
例如描述某个手术术后病人生存情况时,有两种方法,一说手术后3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二说手术后3个月内有10%的病人死亡。
这两种描述只是说法不同,实验证明,无论是医生这样的专业人士,还是一般社会公众,都觉得第一种方法更好。
看了这个例子,我们应该有熟悉的感觉。无意中,我们也都掌握和使用了类似的技巧。
-
在给用户创造成就感的时候,我们使用话术“你领先全国89%的用户”,我们不愿意说,“你被11%的用户击败了!”
-
在给用户制造紧迫感的时候,我们就反过来说,“你的手机运行速度低于70%的用户,快来使用XX管家加速吧”,我们不说“你的手机速度居然比30%的人还快呢!”
-
在鼓励用户剁手的时候,我们说“成为会员一年预计可以帮你节省1200元”,我们不会说“成为会员,一年预计多剁2万元,其中少花1200”……
-
甚至我们思考一下会员价的定价策略,商品价格199,会员价便宜10元,所有商家都不会定价说,商品价格189,非会员贵10元啦……
人们对事实权衡的时候,对“损失”的厌恶要远大于“获得”带来的快乐,这就是框架效应对人决策的影响原因。所以我们在需求展示时,要充分考虑框架效应的存在:
- 在刺激用户消费时,我们就从省钱和便宜的角度去讲
- 在总结用户成就时,我们就从已获得的角度去讲
- 在想激励用户更进一步时,我们就从反面,即不进就会损失和落后的角度去讲
心理偏见有很多,还有特别有名的禀赋效应和锚定效应等,我在读的时候,感觉和我们的很多产品设计策略都可以联系到一起。希望有机会可以慢慢都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