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简易入门: 货币的诞生,信用与金融市场体系
金融,可以简洁定义为: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
价值交换的发生,由世俗化的价格数字度量,货币(或者货币类票券)是其交换载体。伴随价值交换,货币被发行、流通、回笼,进而完成现有资源跨时间、空间的重新整合。
本文尝试对基于货币载体的金融市场作一番体系梳理,从货币诞生、信用要素与金融市场维度展开。
一、货币的诞生
追溯货币的诞生,不难发现其对应定义中,跨时空的价值交换相关。
一个关键词:分工。人类历史的三次大分工,畜牧业、农业的分工,手工业、农业的分工,以及不从事生产、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业分工,促成各人做所擅长之事。分工,以自己擅长的产出直接与别人擅长(自己相对低效)的产出进行交换,获得比之前更多资源,人们开始有了富余。
分工之前,富余无几,可以直接交换。分工之后,受限于小范围的空间和有限选择,人们富余的生产低效流转、日渐丰富的需求无法实现。被广泛接受的货币媒介因需产生,直接交换过渡到间接交换。货币拉长了人们交换的交易链,为跨时空价值交换提供便捷载体。
被广泛接受的货币经历了海贝、非标准的金银铜块、标准化的金属铸币,到我们现在依然在使用的纸币,以及电子货币多种载体形式的变化。
货币不仅经历了载体的变化,也经历了发行方/组织的变化。现在我们使用的货币,发行权力主要在国家,发行方主要为由国家主导的中央银行。在19世纪以前,以商业银行为主的票券(价值交换主要媒介,功能类同货币)还没有特定主体垄断货币发行权。19世纪获得了英国政府以法律形式赋予的货币唯一发行权后,第一家国家中央银行成立,自此,货币发行权在其他国家陆续收回集中到中央银行。各国中央银行在19世纪到20世纪曾以金本位、银本位与复本位制作为货币发行标准,上世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国家转而以纸币本位制发行货币。
根据流动性,货币被划分为:M0,即通货/现金,是指发行的纸币+辅币。后者是指金属硬币。M1,是现金加上交易存款,如活期存款。M2是M1加上非交易存款,如定期存款。M3,是M2加上金融债券、商业票据(来自大型机构)等。L是M3加上其他有价证券。在金融市场,货币以另一个维度划分,即基础金融工具与衍生品工具。
二、信用与金融市场
信用工具
跨时空的价值交换,源于现时个体金融资产的盈余与不足(此处为:缺乏、以及不缺乏但有需求)。盈余方将资源流向不足方,盈余方让渡现时资源使用权,一需要保证资源价值(本金)得以返还、二让渡使用权获得盈利(利息)。不足方获得使用权,需要承诺返还本息,以信用工具为载体,向盈余方发出保证条约。
信用工具,在最初交换时,人们简单以物易物,以口头承诺完成。大量价值交换产生时,需要信用工具作为履约约束。盈余方与不足方,在交换时,签订合约,合约作为信用工具,为盈余方在约定时期向不足方提出本息返还要求提供凭证。信用工具,是盈余方手中的信用资产,包括企业间的商业票据、银行间的银行票据、债券。
信用工具对本息、期限等做了规定。其中设定的利息,本质上是不足方估高现在、估低未来,盈余方估低现在、估高未来数值的判断。利息的计算可以从两个角度,一是现值推算,二是终值倒推。现值到终值的计算,是一个复利计算过程,P(Present)V(Value)(1+i)^n=F(Future)V(Value),i是利率,n是期数。利率分为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实际利率考虑通胀水平。
倒推的过程,是一个折现过程,FV/(1+i)^n=PV,i是贴现率,n是贴现期数。
被认可的信用资产,降低了盈余方、不足方价值交换的成本,因为交换双方基于信用资产降低了安全风险、寻找匹配资源的成本。
在金融市场,信用工具的本质,是多种货币形式的金融工具。
如上文提及,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划分为基本金融工具与金融衍生品工具。其中,基本金融工具包括:货币、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衍生品工具:期权、期货、远期合约、互换等。盈余方购买金融工具,不足方根据金融工具凭证,按约定偿付盈余方/购买方。
金融市场的组成
金融工具是金融市场的一部分,在梳理金融工具之前,先对金融市场有一个整体了解。
金融市场由三部分组成,除了金融工具,还包括金融实体、中介机构两部分。
市场实体是指市场参与者,家庭是资金的供给者,企业是需求者,政府既是需求者也是供给者。中介机构是资金融通过程起媒介作用的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投资银行、证券经纪商及信息咨询服务机构。
金融市场的分类
货币市场
可划分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回购市场。
同业拆借市场是金融机构之间短期相互借贷资金的市场,具体操作为买卖它们保留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一般为隔夜偿还,不超过几周。票据贴现,把未到期票据转让给银行,是持票人继续短期资金的行为,是重要融资手段。回购市场,回购协议形式融资的市场。证券持有人出售时约定在一定期限按照约定价格回购所有证券。
资本市场
包括股票、债券市场、基金市场、中长期存贷款市场。
接下来将梳理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中介机构。金融工具,按照基础金融工具(以资本市场为主)、金融衍生品两个维度梳理。中介机构,以商业银行、中央银行、投行为主,梳理起源与效用。
三、金融工具
基本金融工具
股票
是股份有限公司为筹集资本是给出资人的股份凭证。除了股票,公司还可以发行债券。前者支付股息和分红,后者还本付息。股票/证券交易所有一级市场、二级市场。股票发行在先,发行股票的市场为一级市场。转让在发行之后,转让、买卖股票为二级市场。股票转让,包括场内交易、场外交易。场内交易,是在固定场所内集中、竞价交易,即在交易所体系进行。场外交易是证券交易所以外的证券交易柜台,由连接分散交易的通信设备完成,美国NASDAQ是最有名的场外交易系统(电子交易系统)。
股票交易所雏形诞生于17世纪初的荷兰东印度公司,1611年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允许海外公司股份的购买。 1773年英国,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证券交易所成立,即现在的伦敦证券交易所(LSE),1792年,纽交所(NYSE)成立,1878东京证券交易所(TSE)成立,1891年香港证交所成立。
股票体系以股票指数来衡量股市变动情况。股票指数分为综合价格指数、成分指数。前者,是体系内全部上市股票指数,后者是部分企业股价指数。计算的方式为,选定某一天为基期,一般是股市开市日,把当天股票价格进行加权平均,权重按照每只股票流通只占总流通值比例计算。按价格规定为单位100或者1000。以后交易日对照该标准衡量变动情况。
道琼斯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纳斯达克100指数是美国三大股票指数。道琼斯指数,是基于纽交所最大的30家公司股价总体情况计算,1896年前后首次发布。标准普尔500指数,是500家美国上市公司股票价格股指,1957年首次发布。纳斯达克100指数,是100只最大的本地及国际上市公司股指,1968年发布。
债券
债券发行主体,可以是政府、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区别于不还本、支付利息和分红的股票,债券是一种还本付息的票券。债券持有人在约定期限获得债券发行方的本息。债券分两种计息方式:息票,到期后兑换利息。二是贴现债券,按折扣低于发行的面值额,到期按照面值赎回(即倒推折现)。
基金
基金是一种信托投资工具,基金公司是以专门机构代为保管与处理众多投资人分红的公司。基金源于英国,19世纪中产阶级海外殖民投资,1868年海外殖民地政府开设基金托管,管理众多投资人认购的资金、发放分红。基金分为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前者限额募资,后者不确定额度,随时可以投入与取出。
PE 与 VC是基金的一种形式。 PE,私募,以非公开方式募集资金,股权投资为主,一般投资于未上市公司。VC,风险投资,面向初创型高技术企业,对比PE,一般更早进入。
中长期存贷款市场,银行直接向借款人发放数额大、时间长的贷款。市场实体包括银行、某企业集团、大型工程项目、政府。
保险
另外,是保险。保险是应对不确定性与风险的金融产品。其本质是风险的分担,损失的分摊。保险是一门可盈利生意的一个基本理论预期是大数定律:一个随机变量的取值可以是随机的,但样本数目足够多,取值平均值基本是一个常数。大数定律的预期,意味着在参与保险的人数足够高的前提下,风险的损失在可估算的平均值范围,只要保险定价*参保人数数值 大于 预期损失范围+经营成本,保险业即可正常运行。
这里的基础工具划分,主要为C端可购买的金融工具,其他企业、机构间的商业票据等不展开。法定金融工具,货币,也不展开。
金融衍生品工具
包括期权、远期、期货等。金融衍生品的三个特点:交易的是合约,交易实行的是保证金制度,跨期结算。金融衍生品最大的价值在于,对价格发现:对未来价格、价值的判断与现有资源的估价。
期权
是买卖双方签订合约,到某一期限按约定价格买入卖出。期权是卖方只有义务没有权利的合约。即买方决定是否完成最终交易。买方在合约期买入完成交易,卖方可出售期权对应的资产。买方不买入,即撤销期权,只需付期权费,卖方获得期权费,但无法在此期权交易中卖出资产。
期权的历史并不长。1973年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期权市场正式形成。期权,对未来的股价,包括看涨、看跌。期权根据合约执行时间,可分为美式期权、欧式期权。前者是指,合约生效期、到期日之间任何时间可以执行期权。后者是指,只能在到期日执行权限。
远期合约与期货
远期合约,是指交易双方按照当日约定价格,在未来某日交易某种商品或资产。区别于期权,不可撤销。
远期合约的场外交易没有标准化,合约虽然设定不可撤销,但对违约者不容易惩戒。1865年芝加哥交易所推出首个标准化的远期合约,即期货合约,简称期货。期货取代了原来的远期合约。
期货交易产生的资金,实行保证金制度,按照支付合约涉及金额的某个比例即可。
在期货合约中,头寸(沿用旧时中国钱庄、银行的用法)是指投资者拥有或者借用的款项。多头头寸是指买入期权合约,空头头寸是指卖出。
四、中介机构
银行的诞生:商业银行
银行为什么会诞生?其解决问题的本质在于:出借者担心资金安全问题,借款人担心交易成本过大的,银行降低交易成本,促成盈余方与赤字/不足方的交易,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近代商业银行诞生于中世纪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其时商人云集,货币兑换、保管需求诞生。1580的商业银行主要以高利贷为主营业务,服务对象为政府,因为高利息把商人吓跑。 1694年 英格兰银行,即现在的英国中央银行,贷款利率显著低于高利贷,一般商家能接受,满足商业需要,从而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在中国,钱庄和票号是商业银行的前身。前者以存款与放贷为主,后者以汇兑为主。
近代商业银行更细的发展逻辑,可以梳理为4个阶段:
1) 货币兑换,铸币的材料、重量、成色不同,真假难辨,交易不方便。货币店铺对铸币称重、确定成色,打消交易者结算顾虑。店铺赚取技术劳务费。
2)铸币保管。人们携带不便铸币不变,货币店铺付出仓储与看护成本,收取保管费。
3) 货币经营,开具保管凭条,客户日后提取铸币的证明。但由于铸币提取还是麻烦,人们直接使用凭据进行交换,此处凭据,可以理解为店铺/银行券,实际意义上的信用货币。
4) 人们存进店铺的货币总是多于支出去的,于是有了闲置的货币。店铺放贷生息,为了安心房贷, 需要有足够的存款(以保证足够资金流通)。 店铺开始鼓励客户存钱,不收取保管费,还提供利息。
自此,商业银行简单模型形成。
商业银行的业务,从目的划分,可以分为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前者是获得资金来源的业务,后者是资金收入的业务。
负债业务,包括存款业务、借入款业务。存款包括交易账户、非交易账户。交易账户,是交易目的,支票、汇票、ATM第三方支付,如活期存款。非交易账户,不是为了交易,而是为了获得利息,如定期存款。借入款业务,从同行(同业拆借)、中央银行(再贴现、 再贷款)、还有发债方式借入资金。
资产业务,是产生收入的业务。最重要的是业务是贷款。按贷款条件,可分为:抵押贷款、质押贷款、保证贷款和信用贷款。抵押贷款,需要抵押实物资产。质押贷款,以动产或权利如汇票与支票作为质物。保证贷款,以具有信用和能力的第三方保证人作为保证。信用贷款,凭借信誉获得贷款。
资产业务还包括贴现票据、证券投资等。
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垄断与金融政策执行
从商业银行到统一货币发行权的中央银行
第一家中央银行,即英格兰银行,最初为商业银行,1694年,开放接受政府存款、向政府发放贷款。 1844年英国政府以法律形式限制其他银行发行货币,由英格兰银行垄断英国货币发行,英格兰银行集中管理各商业银行准备金。
1854年,商业银行在英格兰银行开立账户,冲销银行间的债权债务。英格兰银行成为英国银行系统的票据交换中心。1872年,因为信誉卓著,英格兰银行向其他银行发放贷款,履行监督职能,成为第一家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的职能与属性
第一家中央银行,诞生自一家商业银行,但中央银行并不经营一般的银行业务,如存款、贷款、汇兑。中央银行从职能上,可以划分三个方向: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发行,是指货币发行,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个别国家地区,如新加坡、香港,由政府委托若干家商业银行贷为执行中央银行职能,发行货币。中央银行通过商业银行,把发行的货币到社会公众。
银行的银行,是指商业银行要向中央银行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
政府的银行,是指央行负责政府金融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政策包括基础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在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大批银行破产时,中央银行的作用尤为凸显。中央银行垄断了货币的发行,作为最后贷款人,保证商业银行面临挤兑时,可以渡过难关。作为票据交换中心,及时清算债权债务。
央行的组织所有权,包括完全国有、部分国有、私有。英格兰银行,是完全国有属性。日本中央银行,55%政府股份,45%民间股份。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即美联储 全部股份由体系内商业银行(400多家)认购,完全私人股份属性。
央行的组织结构分为单一中央银行制、联邦中央银行制。前者是指,只有一家中央银行,地方设立分支机构,即分行,分行没有独立性。后者是指,中央、地方设立两级中央银行体系。中央银行不止一家,互不隶属、各自独立,共同执行中央银行职责。大部分国家实行单一中央银行制。也有例外,包括美国、以及邦联体欧盟。
1907年大规模银行倒闭后,美国1913年通过联邦储备法案,成立联邦中央银行制下的美联储。欧洲1999年,欧元EUR诞生时,欧洲中央银行成为欧盟内部发行欧元的唯一机构,其中,19国将货币发行权转交欧洲央行。组织结构亦为联邦中央银行制。
金融政策的执行
央行执行政府的金融政策,即货币政策。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通缩、国际收支、经济增长与就业。常规工具/政策包括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
央行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过程可以理解为:
1. 变动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买进、卖出--》2. 增减商业银行准备金规模和贷款规模--》3. 影响利率,影响投资、总需求、总供给--》4. 影响总产出、就业和价格水平。
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的降低,是宽松的经济政策导向,鼓励资金多流通、贷款易获得。反之亦然。
投资银行
投行诞生于18世纪,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商业银行的分解,比如摩根银行,分解为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前者是投资银行,后者是商业银行。二是证券经纪业务公司转型,如美林证券。2007之前投行top5为高盛、摩根斯坦利、美林证券、雷曼兄弟、贝尔斯登。
虽然投行一部分从商业银行分解出来,但投行不是银行。银行的核心是存贷业务,投行主要从事的是证券的发行和承销。
投行知道谁可能对进行IPO的公司股票感兴趣、擅长市场推销,完成代理证券发行。投行有时候会先用钱把股票全买下来,然后出售给机构投资者,即为证券承销。后来,投行业务延伸,还从事包括并购和VC业务,身份为业务顾问,为并购、VC业务提供估值、定价谈判、融资安排、业务整合服务。
五、外汇
央行统一货币发行权,可以解决国内商业银行、社会货币的流通、交易。在国家间交易,要通过外汇,实现国际债权债务的支付与资产存储。
外汇,包括外国货币,各类支付凭证如汇票、支票、本票,外币有价证券如外国政府债券、股票。外汇属于金融资产,实物资产、版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不是外汇。
一国外汇储备和官方储备资产有区别,后者还包括黄金储备、特别提款权等。
外汇交易在国家间发生,如何确定外币价值:通过国家间货币比率,即汇率。汇率制度分两种,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固定汇率制。 19世纪到1973年,均适用固定汇率制度。期间分为金本位制度。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下,1盎司黄金恒定兑换35美元。 其他国家货币与黄金、美元,双挂钩。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越南战争加大政府赤字,欧洲国家担心美元贬值,抛售美元、集中兑换黄金。美国大量黄金外流, 1971年尼克松宣布停止黄金兑换,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双挂钩固定汇率制结束。
浮动汇率制度。1976年20国会议,确认浮动汇率合法性,货币汇率随行就市。
固定汇率,需要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浮动汇率不需要。因为没义务维持货币汇率稳定。
在汇率制度中,克鲁格曼构建了一个三元悖论: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货币政策独立性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比如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货币政策独立、汇率稳定,但资本流动受限,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货币政策独立、资本自由流动,但汇率不稳定。
-----
本文主要为王福重老师《 金融的解释》一书的读书复盘。《金融的解释》一书面向金融小白非常友好。有金融基础的同学也可以参考,以整理自己的金融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