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点秋香怎么来的?
在人们印象中,唐伯虎是传说中的“风流才子”,电影里的人生赢家,然而,真实的唐伯虎,才子是真,但并不风流,一生坎坷。
上天辜负了他,命运辜负了他,官场辜负了他,妻子辜负了他,他依然执笔走天涯,给世人留下了不朽的诗歌和名画。
唐寅
(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年少成名,十二余岁命运急转直下
公元1470年(明成化六年),唐寅出生于江苏苏州。自幼聪明伶俐,过目成诵,不负众望,年仅16岁便以第一名考中秀才,被时人称颂为“孺子狂童”。才气横溢,诗文擅名的唐寅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年少成名,十九岁时又娶江南名士徐延瑞的次女,春风得意,羡煞旁人。
如果这是《唐伯虎点秋香》中的桥段,那么接下来肯定是才子佳人大团圆的美满结局。可惜,唐寅的世界里没有“八个美娇娘”,更不曾“三笑点秋香”。唐寅无忧无虑的岁月在他24岁的时候戛然而止。一年之内,父母、妻子、儿子、妹妹都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唐伯虎孑然一身,每天沉浸在痛苦里,幸得好友祝允明耐心开导,规劝他考取一个功名。他才走出阴霾,潜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
正当他踌躇满志,第二年赴京会试时,遇见了一个江阴的巨富之子——徐经,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于是结伴同行。当年京城会试主考官是程敏政和李东阳。两人都是饱学之士,试题出得十分冷僻,使很多应试者答不上来。其中唯有两张试卷,不仅答题贴切,且文辞优雅,使程敏政高兴得脱口而出:“这两张卷子定是唐寅和徐经的。”这句话被在场人听见并传了出来。
唐寅和徐经到京城后多次拜访过程敏政,特别在他被钦定为主考官之后唐寅还请他为自己的一本诗集作序。这已在别人心中产生怀疑。这次又听程敏政在考场这样说,就给平时忌恨他的人抓到了把柄。一帮人纷纷启奏皇上,均称程敏政受贿泄题,若不严加追查,将有失天下读书人之心。孝宗皇帝信以为真,十分恼怒,立即下旨不准程敏政阅卷,凡由程敏政阅过的卷子均由李东阳复阅,将程敏政、唐寅和徐经押入大理寺狱,派专人审理。徐经入狱后经不起严刑拷打,招认他用一块金子买通程敏政的亲随,窃取试题泄露给唐寅。后刑部、吏部会审,徐经又推翻自己供词,说那是屈打成招。皇帝下旨“平反”,程敏政出狱后,愤懑不平发痈而卒。唐寅出狱后,被谪往浙江为小吏。
唐伯虎尊严扫地,人生从高峰再次跌入深渊,从此唐寅绝意仕途。归家后整日纵酒浇愁,家中清贫,妻子也离他而去。有人说:“艺术家的不幸是艺术的大幸。”唐伯虎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之后的所有心境。他把这种复杂的感情都放进了画里。在绘画上,他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著作也多为伤世之作,不拘成法,大量采用口语,意境清新,含傲岸不平之气,情真意挚,著有《六如居士集》。
|踏遍名山大川,潜心作画
明弘治十三年(1500),唐寅离开苏州,坐船到达镇江,从镇江到扬州,游览瘦西湖、平山堂等名胜。然后又坐船沿长江过芜湖、九江,到庐山。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给唐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以后的绘画作品中被充分地反映了出来。他又乘船溯江而上到了黄州,看到赤壁之战遗址。唐寅的《赤壁图》即依此所画。后又南行入湖南,登岳阳楼,游洞庭湖。又南行登南岳衡山。再入福建,漫游武夷诸名山和仙游县九鲤湖,游雁荡山、天台山,又渡海去普陀,再沿富春江、新安江上溯,抵达安徽,上黄山与九华山。唐寅千里壮游,历时9个多月,踏遍名山大川,为后来作画增添了不少素材。
由于唐寅作画很少在画上注明年份,且他的画风变化也不很有规律,所以很难推测他作画的时间。但他的足迹遍布名川大山,胸中充满千山万壑,这使其诗画具有吴地诗画家所无的雄浑之气,并化浑厚为潇洒。
他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有的描写亭榭园林,文人逸士优闲的生活。山水人物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材面貌丰富多样。
|晚年凄苦,郁郁而终
唐寅三十六岁时选中城北桃花坞,建了一优雅清闲的家园,自号“桃花庵主”。在那里,他过上了避世绝俗的生活。
明正德九年(1514),他被明宗室宁王以重金征聘到南昌,后发现身陷宁王政治阴谋之中,遂佯装疯癫,脱身回归故里,后来宁王起兵反叛朝廷被平定,唐寅幸而逃脱了杀身之祸,但也引起不少麻烦,从此思想渐趋消沉,转而信佛。
从南昌回家后因常年多病,不能经常作画,生活艰难,只能靠好友祝枝山、文征明的接济度日。其间有著名书法家王宠常来接济,并娶了唐寅和第三任妻子沈氏唯一的女儿为儿媳,成了唐寅晚年最快乐的一件事。
唐寅画作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