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讲《红楼梦》

自出了学校大门,听大家讲课的机会很少。从2016年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落户敦煌,机会陡然变得多了起来。
电话报名去听“《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讲座,是一件意外的喜事。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红楼梦》了。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它把人世间的爱恨情仇,写绝了。
主讲人是著名的红学家、厦门工学院王人恩教授,又得知他是甘肃白银人,自有一份亲切在里面。
还在等公交时,恰逢一对母女,也是去听讲座的。起风了,却不见车来,我们一起拼车前去,而时间刚刚好。
在签到处,收到一个可以做书签的漂亮的入场券,获赠一本西北著名诗人林染作品《斑头雁向敦煌飞来》,哈哈,真是意外的收获啊。
王人恩教授,是个儒雅的中年人。
做学问的人,对时间非常重视,没一句多余的话就开讲了。
内容分三个部分:
一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三大学问:甲骨学,敦煌学,红学。
二是曹雪芹的家世与生平。
三是《红楼梦》与茶文化。
王教授认为,曹雪芹是一个旷世奇才,所著的《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其中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政治、经济、哲学、宗教、历史、绘画、文学、园林、建筑、医药、服饰、饮食、酒文化、茶文化等等。
为弘扬传统文化,中国政府2006年在海外,成立了100所孔子学院。
据粗略统计,中国有2亿人在学英语,老祖先留下的东西很多,读经书的人,却寥寥无几,这不禁令人思索。
不久前评出,上世纪十位国学大师中,王国维,鲁迅,冯友兰,钱锺书,胡适,梁启超,郭沫若,蔡元培等,他们都有海外留学经历。更加广阔的视界,是他们对本土文化,教育,和其他领域,有非同一般的见识。他们中,胡适、王国维、蔡元培,都是资深红学家,且著作等身。
从曹雪芹的家世和生平中,总结了他嗜酒、工诗、善画又健谈的特点。是一个博学多才之人,家庭由盛而衰,个人穷尽一生写下了鸿篇巨著,对于后世,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谈到《红楼梦》与茶文化,自古就有琴、棋、书、画、诗、酒、茶一说。诗人元稹的宝塔诗《茶》逐一讲解。也把翠龙庵妙玉献茶,一段回放,让人有更深切的体会。
最后的提问环节,就每个问题详细作答。
建议读《红楼梦》应在十六岁以上,用敬畏的心去读,细读。多读判词,有助于理解人物命运。最好的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
治学的人,因为术业有专攻,总结出的东西,可以说是拨云见日。对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来讲,是一种良性指导,真正起到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
王人恩教授所讲的每一个话题,都旁征博引,非常有吸引力,让我们受益匪浅。
回想起来,我19岁读《红楼梦》,当时真的是一知半解,后来这些年,虽然又读了喜欢的篇章,也把喜欢的诗词记下了一些,但从头到尾的细读,再也没有过。
今天,聆听专家讲座,才知道自己疏忽了多少,也明白了,经典的东西,越久远,越深沉,须静下心来,慢慢领会,才能略知一二。
敦煌近期高温,热量不减,晚间在凉爽的图书馆报告厅,和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济济一堂,共同聆听,十分幸运。
王教授一代学者,所讲内容,简明扼要。
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两个多小时的讲座,对整部《红楼梦》来说,所涉内容仅仅是冰山一角,但它如星星之火,一定会点燃那些有想法的人,那些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人,更好更多的了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暴风骤雨般的掌声中,一堂精彩的讲座结束了。我随着人群鱼贯而出,夜幕下的天空有些阴沉,门口的灯火,掩不住大家的兴奋之情,三三两两的交流,让人愉悦。最让我高兴的,是和朋友一起倾听,回家路上自由自在的分享。
风起时,有树叶飘落,我丝毫没有感觉秋的悲凉,反而,有一种农人一样的满满收获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