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88 论语《雍也篇第六》6.29-6.30
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作为道德标准,该是最高的了!人们缺乏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我的收获】
学习这篇,首先要把中庸之道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经查询资料如下:
中庸:中用,庸同用。指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中庸》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原是《礼记》中一个篇章。宋朝特别推崇,将其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中庸》开篇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貌似为“性、道、教”先下了定义,而实质是为《中庸》一书奠定了理论基础。其认为自然授予人的本质就是人性,遵循人的本真善性就是道,修养本真善性就是教。
道实质是遵循人的本真善性处理天、人大小事务的无声、无息、无味、无色的一以贯之的自然法则。道即率性,率性就是自然、平常,平常之理即常规常理,自然的常规常理就是中,就是和。
《中庸》一书认为中和之道即天下根本之道,即天下平常、常用之道。用不偏不斜的平常的中和之道对待所有事物就是中庸,以中和之道修养自己就是中庸。就《中庸》一书而论,可知中庸既是最高的大道境界,也是处理问题的最正确的思想方法。
举例:
不以自我为中心是中庸之道。领导管理下属,要站在员工角度思考问题,分配工作任务,要参考员工特点,要让员工理解,达成共识。而不是随意使用自己的权利来管理。
反省是中庸之道。面对批评,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才能取得进步,所以儒家提倡“吾日三省吾身”。
其他中庸之道还包括:先付出再收获,慢就是快,敬鬼神而远之,明哲保身,文质彬彬,“乐山乐水,动静结合”,博文约礼。
这篇应是对之前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施爱于人民而又能救济人民,怎么样呢?可以称得上仁德吗?”孔子说:“何止于仁呢?那是圣德了!尧舜都恐怕难以做到!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凡事都能从切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可以称为是实行仁道的办法了。”
【我的收获】
追求圣德,受到天时地利人和等外在因素影响,通常难以企及,想而不能。
追求仁德,不受外在条件限制,只要能从个人出发,做到同理心,就可以实行仁德。想就能。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是指“仁”,是指第二种普通人都可以修行的仁德。
因此,想要实行仁德,就从自己能做的事情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而不要将目标定得过大,好高骛远,反而难以达成。
比如:
作为成年人,是否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作为家长,教育孩子,是否做到言传身教。想让孩子多读书,自己先养成阅读习惯;想让孩子有礼貌,自己先规范言谈举止。
作为团队领导,制定目标愿景,是否考虑是否与员工的利益一致;批评下属,是否对事不对人,是否考虑员工的自尊心。
作为老师,想培养良好的班风,要先检视自己是否对待学生一视同仁,是否因材施教。
作为写作者,是否对自己的作品负责,自觉宣传正能量。
总之,实行仁德,是每个人只要愿意,就能实行的。与学识是否渊博无正相关,关键在于落实在日常点点滴滴的行动举止上: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人性出发,关爱帮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