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之思考
01 何为“马太效应”?
今天随意翻阅了本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书,再次见到了似曾相识的字眼-“马太效应”。由此,引发了我的无限思考,诞生了这篇随笔。
“马太效应”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两极分化不断加剧的现象。
正如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所示: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 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多么醒目的字眼!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莫不如是?
02 无处不在的“马太效应”
多少中产的孩子,不是在父母的“鸡娃式”教育下,立志冲击双一流大学?
可多少农村家庭,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甚至不知何为双一流,只要孩子考上大学就是皆大欢喜。
但只要稍作对比,差距高下立见。
大专毕业的孩子,找工作可能处处碰壁,考研会受到歧视,基本要求工作2年后才能报考,考编考公,能报的岗位少之又少,大都还在偏远地区,即使学成三年,依然无法获得学位证。
而反观大多双一流大学,都能为其毕业生提供各类各样的校园招聘。即便毕业生失去了应届生身份,依然有学历加持。依托着雄厚的师资、完善的设备、浓厚的学习氛围、信息化教学环境、强大的校友圈,这些大学培养出了一批批有理想,有见识的青年才俊。他们往往能获得更好的工作和社会资源,从而形成一个更强大的社会圈子,生生不息。
而以上这些,又有几个大专能做到呢?
正如走向高校的青年学者们,一样在无尽的泥潭之中苦苦挣扎。因为籍籍无名,无法获得各类补贴、补助与基本住所,课题申报受限,核刊论文的发表遥遥无期,即使费尽力气参与了些有点级别的课题,也永远只能排在最后。
高校里,活多事多钱还少的青椒们,不在少数。
反观,高校的大牛们,总是能轻易的获得各类资源,课题申报不在话下,经费充足,各类“帽子”补贴,锦上添花,住所更是宽敞、舒适。
大佬们名利双收,青年学者们投宿无门,只得望梅止渴,慢慢熬,盼有朝一日,千年的媳妇熬成婆。
现今广为讨论的婚育问题,更是赤裸裸。
想起之前在一本名为《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中读到过,很多男人以为自己在古代也能妻妾成群,这是极大的误区。事实上,只有极少数的权贵男子才能纳妾,大多只有一妻,不少人甚至要打一辈子光棍。
这不正是现实社会的生活写照吗?
没钱没房没存款,很多男子恐怕连谈婚育的资格都拿不到。而上层社会的权贵们,则能获得更多“择偶权”,瞧瞧,“马太效应”,自古如此,从未改变。
而随着女性意识的崛起,曾经只能在家相夫教子的女子们,走出家门,接受教育,献身于各个工作领域,获得了选择多种生活方式的权利。她们敢于对不友好的封建思想说不,敢于打破道德绑架的桎梏,敢于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并为之负责。如果她选择了某种生活方式,至少是因为喜欢,而非被迫为之。
03 积累资源是根本,强大自我是途径
简言之,强者之所以能更强,究其根本,不过是获得了更多资源,得以不断强大自我。
双一流大学因为名气在外,许多毕业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即使为很多普通本科生苦苦追求的工作,他们却能嗤之以鼻,因为有骄傲的资本。学术大亨能够功成名就,因为他已经占据了一方资源,无需受制于人。富人能够“三妻四妾”,因为不乏吸引力。女性能够自力更生,因为她们有了接受教育的权利和社会某种程度的支持。
演员黄渤曾在一段专访中说过“当你成名后,身边都是好人。”
为什么人变得强大之后,身边就全是好人了呢?
俗话说: 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即便现在是弱者,即便资源有限,但未来依然有成为强者的可能。
所以,不要自怨自艾,成为强者,方能获得话语权。只是希望成为强者后的你我他,依然能保持初心,善待弱者。
(原创不易,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