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历史世界》读书笔记(已完结)

《朱熹的历史世界》读书笔记(2021年7月7日)

2021-07-08  本文已影响0人  白色石南

第十二章 皇权与皇极

一、孝宗的三部曲——“三年之丧”、“太子参决”、“内禅”

二、概说:史学与心理分析的交互为用

三、从入宫到受禅——孝宗的心路历程

四、认同危机与心理挫折

五、孝宗“末年之政”的心理向度

六、“责善则离”——孝宗与光宗的心理冲突

七、环绕“皇极”的争论

八、代总结:三点观察

从皇权考虑我们可以明白,为什么孝宗晚年周密的政治部署在光宗一朝丝毫不能展布。皇帝掌握了权源,政治取向对于权力世界的动向往往会发生决定性的影响。本章以孝宗为中心,研究他上与高宗和下与光宗之间的父子关系。

一、孝宗的三部曲——“三年之丧”、“太子参决”、“内禅”

高宗死后,孝宗决定“行三年服”,这完全是其本人的意思。但宰执大臣基于实际的需要并不赞成“行三年服”,理学家从儒家礼制的角度出发,则真诚的拥护“三年之丧”。朱熹对孝宗行“三年之丧”更是称道不已。

《语类》中记载“寿皇行三年之丧,是谁建议?”曰:“自是要行“,完全证实了”三年之丧“是孝宗别出心裁的”自我作古”。

《宋史·孝宗三》中有关“太子参决”成立过程的陈述可知此事所引起的震动远在“三年之丧”之上。据周必大《思陵录上》有关“太子参决”的记载,作者认为“太子参决”全出孝宗个人的决定,并且以“内降手诏”的方式出之,外廷仅限于讨论“典礼”细节,“播告四方,骇动观听”即可知臣下反应是多么强烈。贞观九年承乾太子参决庶政以及天禧四年皇太子(仁宗)参议政事都有负面的涵义,所以此次“太子参决”庶政才引起“外议汹汹”。葛邲涕传皇太子“不敢当之意”,不同于普通的谦让,另有隐情。

杨万里《上皇太子书》《上寿皇论东宫参决书》记载有关“太子参决”的最重要的史料,说明了以下几点:第一,孝宗“太子参决”的举动引起了巨大震撼,外廷有不少人抱怀疑态度,第二,太子请辞必受杨万里的影响,第三,杨万里猜出“太子参决”必使“政权出于二”,并由“向背”而引起“党立”,最后必造成父子之隙,如降诏后一个月便出现了闲官公开争“参决”之功,“向背之心”便出现了。史料证实”太子参决“完全出于孝宗个人的决断,连宰辅事先都无所知。

杨万里对皇权的深刻认识使他能预料到孝宗、光宗之间的闲隙,他提出的”政权出于二“确定了皇权的分裂在淳熙十四年十一月”太子参决“诏下之时便已开始。孝宗引进理学士大夫展开部署之时,官僚集团”王党“也开始了反部署,包围“参决庶务”的太子。从葛邲半年内两连升,到最后进位右丞相,即充分暴露了官僚集团的反部署已始于“太子参决”。必大罢相恰在王淮罢相一年后,未免有官僚集团刻意报复之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