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好一篇有质量的演讲稿?》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写作,传达都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作者负责把构思转化成文字,作者需要开始写、写完它。写完以后,文字就开始等待和懂得的读者相遇,可见读者的部分相当重要。读者的感受、共鸣和反馈能让一个人的思想变成一群人的声音,让文字本身的意义无限延伸。
传统的文字写作让作者和读者之间的链接形成周期比较长,构思需要时间,写作更是费心费时,读者选择之后的阅读更需要时间,把自己的感受再形成文字发表,也需要时间。所以我们今天的主题相比这个漫长周期,表达更直观,也能更直接地接受到来自读者的反应,那就是演讲。
写过很多种演讲稿,有就职,有竞选,有主题表达,有感谢现场等等……说着给到一个系统的总结,但一直没有动手去做,今天分享王潇老师对演讲稿的总结:
一个人在台上讲,于此同时观众在台下听,过程中的表情和掌声,就是最自然的反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演讲稿怎么写?
有的同学可能会有疑问,认为工作中演讲的机会是有限的。站在一个华丽的舞台上对着很多观众做演讲,这样的场景虽然少,但是当中的内容和语言组织能力是用得上的,演讲能力却绝不仅仅限于舞台。或者说对具备演讲能力的人来说,其他场景都是降维的应用了。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有意思的历史小故事,战国时候的张仪在楚国的一次宴会上被人怀疑偷了一块珍贵的玉璧,被抓起来打得遍体鳞伤。醒来以后他的第一句话就是问他的妻子:“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妻子说:“在。”张仪说:“这就够了。” 他觉得舌头在,能说话,就一切都没问题。历史证明确实是这样,张仪就是靠着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列国,成就了事业。
春秋战国时候的游说能力,和我们今天说的演讲能力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本质是思维逻辑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掌握与听众之间关系的能力,我们在工作中可能会面临和别人谈合作、谈条件,可能需要在开会时给老板、同事汇报工作进度、成果,这些需要口头表达的场合其实都需要我们具备的是演讲能力。所以我们用一般意义上的演讲来做举例和研究,这样大家对其它场合也可以融会贯通。还有就是,虽然演讲是口头的表达,但我们今天是做这个能力的基础工作,把演讲稿的文字写好,让它最大程度上支持口头表达。
演讲是指在公众场合演讲是指在公众场合,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从这个定义,我们能看到,演讲不仅是一种形式,而是要带有主题和目的的。所以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知道你要讲什么。
讲什么首先取决于演讲的场合,像我们比较熟悉的TED演讲,目的是传播不同学科的知识,那演讲的主题就是围绕这个学科,或者某一个知识点展开;与讲知识的演讲对应的是情感类的,有的是带有总结和寄语性质的,比如大家都经历过的毕业典礼,这样的演讲往往是走鼓舞的温情的路线;
还有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需要的宣传鼓动类的演讲,比如说最最著名的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背景下所做的演讲,还有丘吉尔的《我们将战斗到底》就是在二战的环境下,这样的演讲都是在传播主张,振奋人心。演讲的力量超乎我们想象。
接下来我们看一些例子。
TED的演讲都做到了着眼小处,一个演讲只有一个切入口。我们做传播信息类的演讲时也要注意,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在十分钟内培养出一个专家,而是通过这个演讲让听众对这个知识、这门学科、这个领域产生兴趣,很可能在听你的演讲之前,一些听众对这个领域是一无所知的,如果你贪多求全,讲成了一节大的基础课,听众是很难感兴趣的。相反,把一个角度讲得引人入胜,而且这个角度最好能跟大家的生活有点联系,让听众容易带入,这样的话可能他听完以后,他会觉得这个领域挺有意思的,跟我的生活也有关系,会自己继续去了解,那我们的演讲就成功了。要记住的是,演讲不是演讲者滔滔不绝讲完就算成功,听众吸收了多少、记住了什么、有什么反应,才是检验演讲的标准。所以我们总结一下,知识传播类的演讲我们在内容上把握住两点:小的切入点、跟生活有实实在在的关联。
带有总结和寄语性质的演讲,是讲给特定人群的,就可以在达到共识的基础上开始讲。
因此,演讲的主题一定要匹配听众,这是在选择演讲主题时候的首要思考。因为演讲过程在现场发生,像现场表演一样,过后哪怕被录像可以回看复盘,但也无法再检验现场真正听众的感受和效果。同样的主题和内容,讲给不同的人群,差距是非常大的,所以观众的匹配、预期、生活地域、需求,文化程度都是要考量的因素。你的演讲和写作不一样,不只是为了表达你自己,而是要兼顾现场听众的期待和付出的时间,为了交付而准备。
总结一下:怎么样确定演讲稿的主题和内容?如果是传播信息知识类的演讲,要做到切入点小、和生活相关;如果是情感类的演讲,要做到把握住听众的群体,说出听众的心里话。
你对演讲有了新的认知吗?你学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