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魅018《管晏列传》
好,我们继续来学《管晏列传》。我们看33页的第二段。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好,我们看管仲的后面这两段。
管仲在齐国从事政治,作宰相作国相,担负起齐相之后,“任政相齐”,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区区”就是小,今天有区区小事,区区、小意思。在齐国、在海滨,在海边,“通货积财”,通货是使货物流通,这个通是什么?这是一个使动用法,使货物流通。
来积累财物,“富国强兵”,这都是使动用法,使国富,使军队强大强盛,“与俗同好恶”,跟老百姓的思想追求相同,顺从老百姓思想追求好恶。“故其称曰”,这是管子里面,这本书里面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仓廪”我们在《龚遂传》里学过,仓库里面粮食够了,也就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之后,人们就知道了礼节。
“礼节”是礼仪节操,这就是指代人们的精神文明才有追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一样的,“荣辱”,光荣耻辱,什么是对的,什么是耻辱的,首先要有的穿,有的吃才谈得上。
“上服度则六亲固”,在上位的人使用的器物合于法度,“上服度”,“度”在这里,是名词活用成动词,“度”本来是制度法度,在这活用成动词是符合法度。
我们讲了名词活用成动词以后怎么样?
就是要用一个包含原来的名词在内的,一个更为复杂的动宾结构的翻译,符合法度。“六亲固”,父母妻子兄弟,这六个方面的关系就会牢固。“四维不张”,“维”本来是车盖,在这指的是纲纪,如果国家的纲纪不能够树立,“张”是树立,“国乃灭亡”,那么国家就会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颁布的政令就像水的源头,“流水之原”,这个“原”就是流水的源头,顺着老百姓的心来流淌。所以,怎么样?
“故论卑而易行”,他的论著平易通俗,而便于实行,容易实行。
“论卑”,“卑”是相对于高的,不那么高深,而且很平易,并且很容易实行。“俗之所欲”,老百姓想要的,“俗”是民俗,是老百姓想要的怎么样?“因而予之”,按照他们的需求给他们,“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相反,老百姓民俗大家不想要的,否定它,顺着他们的愿望把它革除。“其为政也”,是说他的政治,从事政治,善于怎么样呢?“善因祸而为福”,就着祸而造出福。“祸”,本来这个事情是一个灾祸,从灾祸稍后出发,在灾祸的基础上作为一个基点,来取得福的结果,把坏事变成好事,“转败而为功”,把失败变为成功。
“贵轻重”的“贵”是重视,“贵”本来是一个形容词,在这活用成动词。就是让轻重成为人们重视的东西。“慎权衡”,“慎”本来是谨慎小心,在这也是一个动词,小心地对待,非常的看重听众,小心地对待,权衡这样的事情。权衡,本来指的是计量单位,“轻重权衡”都是计量单位,小心地对待国家的事务。
“桓公实怒少姬”,桓公本来对于少姬这个人发怒。为什么,这在《左传•僖公三年》里面有记载,齐侯跟少姬,蔡国的一个女孩叫少姬,一起在公园里面划船,划船的时候,这个女孩把这个船弄的摇晃,这个齐侯就有点害怕,一害怕这个女孩更得意了,就拼命地摇晃,齐侯说,请你不再摇了,她坚决摇,最后这个国君真生气了,就把她送回了她的娘家,送回来蔡国,把她送回了蔡国,并不是说我就不要她了。
而蔡国人把这个女孩又嫁给别人了,国君认为这是对你的侮辱。所以,“南袭蔡”,就向南进攻蔡国。南,这是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向的动作的方向性,本来这是一个什么事,这是一个国君为了自己个人的,一个跟女孩之间这种关系来打仗,这是不好的事,这是一个祸,对于国家来说不好,但是,管仲怎么样?
“管仲因而伐楚”,他利用了这一次战争,来顺便的去讨伐了楚国,趁机讨伐了楚国,讨伐楚国是什么呢?“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我想大家可能学过这个,这就是齐桓公伐楚,齐桓公伐楚是什么呢?管仲责备楚国人,当然是楚成王,说,“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事详《左传•桓公四年》,你们给周王室应该进贡的茅草,你没有送的。结果现在周王室怎么样?
要举行祭祀的时候,没有茅草用,茅草举行一种祭祀内容,主要的内容把酒浇到茅草上,茅草把这酒吸进去,相继上升,就好像上天神灵就喝了酒了。
现在周王室没有茅草用了,证明什么,楚国你们不服从周王室,是我来辅佐周王室来讨你,这是深明大义,于是把一个本来是为了个人的这种这个女孩的事情,个人的恩怨的事情,把它转化为维护周王室权威的大义,这就是“因祸为福”。齐桓公伐蔡本来是泄私愤,应该是祸,管仲趁着机会讨伐楚,就转为福了。
“桓公实北征山戎”,桓公实际上向北边讨伐了山戎。这是为什么?
本来是要去救燕国,燕国不是它的联姻的国家吗?而管仲怎么样呢?“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管仲趁这个机会让燕国重修召(shao)公之政。
当时,是说齐桓公是接到燕国的请求,山戎去打燕国,燕国就来求救,齐国当然是大国了,就一下就打到了山戎,把山戎打败了,然后燕国的国君就送齐国的军队回来,结果他送出了国境,本来应该送到国境线,他送出来送进了齐国的地方。
送进来之后,齐桓公就说了,说只有送周天子我们才能送出国,现在你送我是诸侯之间相送,你送到我这个地方,我不能够不守这个约,到这为止,这个地方给你们燕国了,就划给它了。
然后就让燕国怎么样?“令燕修召公之政”,向周王室纳贡。这个时候,各个诸侯国家就听见了,说,本来他是为了自己联姻的小国来做的这件事,讨伐这个山戎,是一个不是特别好的一件事,现在它把它转变为使得燕国重新恢复周王室,又跟前面说的楚国一样的,就变成一个“福”了,这是这样的一个意思。
“于柯之会”,在“柯”这个盟会上,“桓公欲背曹沫之约”,桓公本来要反悔曹沫跟它定的盟约,“管仲因而信之”,管仲却让他守信用,遵从这个盟约。这个教材有注,请大家看一看,“因而信之”,就趁着这个机会怎么样呢,让桓公表现出自己守信用。
本来曹沫是一个将领、大臣,他是受威胁定了盟约,现在即使这种情况下,我齐国还执行盟约,这是守信用,怎么样?“诸侯由是归齐”,“由是”是因为这个,因为这个原因,都归顺齐国。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所以说,知道给予就是获得,这是从事政治的关键。“与之为取”,予是给予。你看他把土地给了燕国,结果诸侯都服从他了。
他把答应的事情实现了,结果大家都归顺他,这就是欲擒故纵,把东西给别人,获得了更多的东西。明白了这个道理,这就是从事政治的一个关键。“宝”,这就是他的从事政治的法宝,也是关键。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管仲他的家里面的富足,可以跟公室相比,公室是什么?
就是齐侯,齐侯的家族相比,这是诸侯,管仲是个大夫,大夫家里面的富裕可以跟诸侯相比,到什么程度?有三归。三归,这个教材上有一个注,就有三个住所。当然三归,还有另外的说法,就是我们教材的《货殖列传序》底下有一个注,大家可以到那看看一下,不多说了,因为说法很多,总之,他是为了什么,表示管仲的家的这种富足。
“反坫(dian)”,教材有注,反坫是什么?
“反坫”就是在诸侯的家里面喝酒的时候,放酒杯的那个地方这样一个牌子,现在管仲他大夫,他家里也有,可见他的富足和地位。“齐人不以为侈”,齐国人不认为他太富了,并不认为,为什么?因为他给齐国带来的富足,老百姓也由于它而过上好的生活。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管仲去世后,齐国遵照他的政治,在诸侯当中称强,过了一百多年以后出现了一个晏子。
我们现在来看第二个人晏子,在36页,我们先看看这个原文。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先看这一段,晏婴这个人,他的名字叫作婴,平是他的谥号,“仲”是他的字。所以,本来叫晏婴也叫晏仲。平是他的谥号,是莱国的人,后来是莱郡了,是“莱”这个地方的,夷维这个地方的人,就是交代他的籍贯,他侍奉齐灵公、庄公、景公,这三代三朝国君。
齐国三国君,现在这都是谥号了,我们讲过国君的谥号是根据它一生的言行,来给他作一个评价的谥号。“灵”,不是个好谥号。所以,“灵公”一般都不怎么样,“庄公、景公”还可以,都是好谥号,谥号也是有褒贬的。
“以节俭力行重于齐”,由于晏子以节约简朴,努力操劳,而在齐国受到重用。“节俭力行”是“以”的宾语,然后“重于齐”,在齐国受到重视,这样的一个介宾词组的状语。他已经做了齐相,“既相齐”,在齐国做的相,吃饭怎么样呢?“食不重肉”,不吃两道肉,“重肉”,就是两道荤菜,吃饭没有两道荤菜,“妾不衣帛”,他的妾都不穿丝的衣服,穿什么,应该穿麻的,不好的衣服。
“其在朝”,他在朝廷上面从事政治,“君语及之”,国君说话,“语及之”,说到了什么事,“即危言”,他就危言,“危”是高的意思。一个人站得高点。“危”,比如说,航行的船,船上面有桅杆,桅杆就是船的最高的顶杆。所以,“桅”是一个高的意思。
“危言”,从高引申,高处就危险,引申为危险,危险的地方,人就要小心。所以,它又引申为谨慎的意思,在这里,“危言”就是谨慎地说。“语不及之,即危行”,如果没有国君没有说到呢,自己要谨慎的做事。
这个地方教材上有一个注,“语不及之”,这个“之”,指代的是某一件政事。我个人觉得呢,可能“之”除了指代政事之外,也可以理解为指代晏婴本人,国君说话说到他自己,就问到他的时候,不问你不能回答,问到你的时候他怎么样?他谨慎地回答,没有问到他说他怎么样?他谨慎地从事。
所以,我觉得这个“之”可能指代的就是晏婴。这也是我们在前面,在讲虚词都给大家讲过的,“之”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它的指代对象的判定,指称对象的判定是需要注意。
“危行”,就是谨慎的做事。“国有道,即顺命”,国家有道,就顺利顺从国君的命令;“无道,即衡命”,国家无道,就是国君做事违背道义,“有道”就是顺从道义,就衡命。“横”实际上就是抗命、拒命。
横就是纵横的横,它的本意是什么?就是门的门栓,古人的门栓是一根大的木棍,在后面把他的门堵住,门栓由于它的位置是横向的。所以,它引申为纵横,这个门栓的作用就是阻拦这个门的开。因此,它有一个阻拦、拒绝、抗拒这样的意思,在这就是拒命、抗命。
国君如果做的事情是违背道义的,他要抗拒,这是个了不起的,一般在那个时代的臣子是不敢这样做的。
这是我们说的,晏婴他从事政治的一些特征,由于这种特征,它怎么样?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三世”不是他个人的三世,是三个朝代,就是指的齐国的灵公、庄公、景公。他一直做到景公。在诸侯当中显露自己的名声。所以,“于诸侯”,要翻译成在诸侯当中,在这是补语翻译成状语。
好,我们看下一段。
下面是讲晏子的一些具体的事情。
管仲和晏子的传纪,这两个人都有书,一个是管子,一个是晏子春秋,这个书里面都记载了他们很多的事情,以及他们的观点。所以,在这儿这个阶段,它主要记的是他们的几件小的事情,通过这些事情来看待这个人的这种品德,和他的这种这个才能。我们来看一看。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生sheng,假借)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这是一件事,讲的什么呢?
讲晏子曾经救了一个人,而这个人居然还要求更好的待遇。
“越石父贤”,越石父是个人,是齐国的人,是一个贤能的人。“在缧绁中”,他当时被囚禁为犯人,“缧”是黑色的麻绳,“绁”是捆起来,“缧绁中”就是囚禁,就是被人囚禁起来。
“晏子出”,晏子出门的时候,“遭之涂”,“遭”是遭遇,“涂”就是道路的“途”。这两个字是古今字,于是在路边看见了,这是著名的贤能的人,我怎么能让他做囚犯呢,“解左骖赎之”,要把它赎回来,于是怎么赎呢,把自己的车马卖了,这个囚犯是什么?就是奴隶,就没有身份了,就可以拿东西把它买出来,用什么买,用自己的马,把自己的车上的左边的骖马卖了,就交换了,也是把越石父赎回来,“载归”,放在自己的车上带他回来。
“弗谢”,但是,越石父来了以后没有感谢他,“入闺”,直接进了门。“闺”,是家中的小门,注意“弗谢”,“入闺”,这个主语变化。前面是晏子“遭之涂”什么?后面不谢,这个主语是越石父了,越石父没有谢他,自己直接进了门。
“久之,越石父请绝”,过了很久,越石父就请求离开,“绝”本意是断丝,断丝就是断绝,断绝引申为离开。请求就是断绝跟你的关系,我就离开,我再走,你让我走,我宁可去做奴隶是这个意思,我不想在这呆了,要求走。
“晏子戄然”,“戄”这个形容词这又出来了,“然”是个形容词的词尾,我们在前面的课里面实词,在讲形容词的时候一再提醒过,大家看一看词头和词尾的古代汉语的形容词跟现代汉语不太一样。很多这种词。
“戄然”是表示吃惊敬畏的一种样子,害怕担心的样子。“摄衣冠”,是整理自己头上带的身上穿的衣物,“谢曰:”,“谢”是谢罪,实际上这个“谢”,实际上就跟我们在《段太尉逸事状》里面也曾经介绍过,这个“谢”是一个说是谢罪,要申明自己的理由,要辩说辩解,说:“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
我即使不仁义,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婴”是自己称呼自己的名,我们前面讲过,称呼自己的名,是一个对对方的一个尊敬谦称。就算我不仁义吧,可是我曾经使您从困难的环境当中得到解脱。
“免子于厄”,使你免于这种厄运。怎么您这么快就要求离开呢,“求绝之”的“之”是个连词,你怎么这个要求离开的这么快,就要走呢,石父曰:“不然”,不是这样的,“然”是这样。这个不是否定代词。不是这样,“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受到委屈,在了解自己的人得到伸展,“信”这个字是生,生长,在知己的这个人得到生长,“方吾在缧绁中”,“方”是正在,当时,我在“缧绁”当中作奴隶的时候,“彼不知我也”,那个人他是不了解我,我在他手上作奴隶。
“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夫子”就是您了,对对方的尊重,您已经知道了我有这样的体悟。把我赎回来,“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那你就是了解我了,是我的知己,是了解我了。你了解我,但是,对我却无理,没有按照宾客的礼仪来对待我。这样我本来就不如还去作奴隶,什么意思?
我宁可在不了解我的人的手下吃苦,也不愿意再了解我的人的门下,受到无礼的对待。 “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晏子于是就把他请进自己的家,用上客的礼仪对待他。
这是一件事。下面接着看下一段。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讲的是晏子的手下的人的一件事。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晏子在齐国担任齐相,齐国的臣相。出门的时候,他的驾车人的妻子,“御”是他的“御手”,就是替晏婴驾车的这个人,这个人的妻子,从她家的门缝里面偷偷的看外面的过的这个车队,看她的丈夫。
这个里面“其御之妻”的“其”,要我们要掌握能够知道它的指代对象、指称对象是晏子,然后,这句话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词是“间”(jian第四声),它的本意就是门缝。
所以,我们要注意的就是“间”在这儿,是时间的“间”它的本意,说文解字说,隙也,就是门缝。从字体上看,这个时间的间,两边的就是门,这个门中间是一个月,月光。所以,它是门关上之后,有月光透进来。因此,是门缝的意思,从门缝这个意思引申表示一般的空间,然后抽象为时间的空间,然后还有其它的意思,这个以后我们还会讲。希望大家掌握门间的间是一个本意。这个概念大概也要有。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她的丈夫,“其夫”的“其”,指代的是谁?指代的是赶车人的妻子,妻子的丈夫就是赶车人,担任晏婴的驾车人,“拥大盖”,“拥”就是头顶上盖的一个大伞,“拥”本来就是扶着的意思,他因为驾车旁边有一个大伞在后面。
“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赶着驷马,得意洋洋,非常自得。“既而归”,过后,“既”是过后,回到家里,“其妻请去”,这个“其”是谁?“其”指的是驾车的人。
所以,我们要注意,“其”在这老有“其”,要注意,“其”一定要在大家前面,去找到它的指代的对象,要明确它指的是什么,大家要能分析我们给大家的例子。这个“其”,在这是个代词,这个代词指代的是什么?在句子当中作什么成分。
这个“其”,是驾车的人,他的妻子请求离开,不愿意作他的妻子。“夫问其故”,驾车的人的问,为什么啊,“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妻子回答说,我看晏子,他的身高不够六尺。古代的尺比我们今天的现在的尺要短,一尺大概相当于现在我们市尺的七寸左右。67四尺二,就是不到1米5,个子很小,所以,晏子个很小,“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可是他做了齐国的国相,在诸侯当中有显赫的名声。
“明显诸侯”前面我们要注意,在这页的第一段里面有,“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有个“于”,在这里,“明显诸侯”没有“于”,有没有“于”这个诸侯都是个补语,都是在诸侯当中有显赫的名称。所以,要注意“于”有它的省略的意思。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现在我看,“观”是细心的看,仔细的看,观察仔细的看,我看他出门,“志念深矣”,志向意愿深沉,看不出来不显,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常有以自下者”,并且好像还要显示出,自己要把自己放在一个低下的位置,自己认为自己是个低下这样的一种情况。“今子长八尺”,可是现在您,“子”是对自己的丈夫的尊称,您身长8尺。
您的个比较高。七八五尺六,一米七一米8以上,大个子了。“乃为人仆御”,你在做人家的驾车人,替人家赶车。“然子之意自以为足”,但是,“然”转折,但是,您自己的意愿认为很满足。“妾是以求去也”,因此,我请求离开你。我希望能够离开你。
她的丈夫听到这个话以后怎么样呢?
“其后夫自抑损”,从那以后丈夫怎么样?自己把自己的意愿也压制,不再张狂了,不再出去张张扬扬的。
“晏子怪而问之”,晏子觉得很奇怪,来问这件事,“御以实对”,赶车的人就把这件事回答了,“晏子荐以为大夫”,于是晏子就让他做了大夫。
这是记载晏子的一件逸事。
现在我们看最后一段。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我们看这一段,这段讲什么?
“太史公曰”,这是一个赞语,这是司马迁首创的,直接对自己所记载的人物进行评价,抒发胸臆,说明作传的理由。
他说,我读了《管子》里面的牧民、山高、趁马、轻重、九府,教材上都有注,这些篇章以及《晏子春秋》这个书。已经知道了他们的这些言论了,已经看到他的著书,想要看他的做的事情,“故次其传”,所以,我在这儿编写了他们的传记。至于他们的书,在市场流传得多的是。所以,我就不说了,我专门说他们的逸事。
管仲是人们所说的贤臣,“然孔子小之”,但是,孔子小之。注意“小”在这个地方是个意动用法,认为他小,形容词活用成动词的意动用法。
“岂以为周道衰微”,难道是因为周道稍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齐桓公是个贤人,但是,他不勉励齐桓公称王只是称霸。所以,成就还不大吗?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孔子小看他。
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这个是《孝经》里面的话,“将顺”都是顺著作的意思,要做好的,要改正,救他的不好的,这样的上下君主和臣子之间,就能够相亲,“岂管仲之谓乎?”,这可能说的就是管仲呢。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晏子曾经趴在庄公的身上哭,“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哭完了就走了。这难道是人们说的见义不为吗?
并不是,实际上是什么呢?“至其谏说,犯君之颜”,可以看到,他在进行进谏的时候,他敢于触犯国君的颜色,“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做了官,就要考虑自己要尽忠,不做官,下了朝廷,从朝廷下面,还要考虑如何替国君补过。
“假令晏子而在”,如果晏子还活着,“余虽为之执鞭”,我就算我给他拿鞭子下车,“所忻慕焉”,这也是我非常高兴的事情。
这体现了司马迁,对于这两个人的一种肯定的意见,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就是,一个是“孔子小之”的“小”,这是个意动用法,一个“详哉其言之也”,“详哉”其实上是“其言详哉”是为了强调提前的谓语,这些用法,都希望大家有一个基本的掌握。
好,这节课我们讲的《晏子春秋》的这个内容,我们讲的一些重点的字词,并且我们也给大家介绍了这里面涉及到的词类活用,还有一些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这样的一些重要的语言点,请大家自己下去以后,把这些事情进行归类分析,要能够分析。
并且请大家把36页第三段的课文,就“晏子为齐相”的这一段的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