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期书评影评成长营

生活里的“争”和“让”,谁是赢家

2022-10-23  本文已影响0人  生命的扁舟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指吴太伯,吴国第一代君主,东吴文化的宗祖。姬姓,父亲为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兄弟三人,排行老大;两个弟弟仲雍和季历。

父亲传位于季历及其子姬昌,太伯和仲雍避让,迁居江苏,建国勾吴。孔子称他为“至德”,司马迁也在《史记》里把他列为“世家”第一。

相传,泰伯、仲雍二人是亲兄弟,生父即周朝太王古公父。本来,泰伯兄弟在古公父去世后应该依次继承王位。

但是他们看到父亲特别喜欢第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况且姬昌的确有超人的才能,因此决定主动把继承权让给季历。然后由季历传给姬昌。

后来,古公父等人接二连三地要他们继承王位,他们都坚辞不受。

为了断绝别人拥立他们的念头,泰伯、仲雍便出逃至远荒之裔的东吴荆蛮地区,断发纹身,遵行当地落后民族的习惯。

周部族的人们见他俩意志坚决,就只好拥立季历和姬昌。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 泰伯让王”的故事。

泰伯把一个国家的最高权位主动让给了弟弟。放在一般人身上,肯定是做不到的。在如此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泰伯做到了,他果断地放弃了。

在历史上,兄弟之间为了争夺王位,最后闹到相互残杀的境地的屡见不鲜。但是泰伯选择了“让”,而不是“争”。

你可能对泰伯的举动感到不可思议。他放弃这么好的机会,却跑到一个野蛮落后的地区,你可能担心他能过好吗?

泰伯到了荆蛮后,荆蛮人为他把家业传给幼弟的义举而感动,纷纷前来投靠、跟随。

在他和仲雍的带动下,由开始的一千多家,逐渐发展壮大,进而建立了吴国,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

跑到荆蛮之后的泰伯,自号为“句吴”,他的义气感动了许多荆蛮的人,于是有一千多家自动地跟随了他,而逐渐发展成为吴国。

  

孔子非常感慨,泰伯的德行高尚到了极致,愿意三次将天下让给别人。这种行为高尚到让老百姓找不到任何的语言可以形容。

“让”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多年来,因为“让”而得名的人和事也层出不穷。

其中,“孔融让梨”是我们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故事。

还有康熙年间“六尺巷”的故事。宰相张英给家里写的那首诗也因此而闻名:

  一纸书来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看到这首诗后,主动退出三尺,邻居很受感动,也主动退让三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

这个六尺的巷子,现在位于安徽桐城市,依然完好无损。它的对面现在是实验小学,后面是广场。

六尺巷的存在,是中国礼让精神的象征。它在告诉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礼让是一种美德,为人处事要学会宽容大度。

如果没有这首诗,两家或许会因为这点利益而争执不下,甚至可能会大打出手,闹出人命,这样的事例也屡见不鲜。

而正是这首体现了礼让的诗句,点醒了两家人。让两家化干戈为玉帛,成为一段美谈佳话。

“让”的反面就是“争”。其实人们争的焦点都在一个“利”字上。这个“利”可以是“名”方面的,也可以是“物”方面的。为了这个“利”字,双方可以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剑拔弩张。

静下心来想一想,人们用尽心机所争得的所有的“名和利”其实都是身外之物。

生命是短暂的,而利益是无穷的。一旦登上了“争”的列车,可能就很难再停下来。

每个人都是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奋斗一生,最后又赤条条地离去。如果在奋斗中保持着礼让和宽容,那才是快乐的一生,幸福的一生。

能争能抢不一定得到的就是最多的,不争不抢也并不代表着失去的是最多的。

在得失之间,会遵循一种天然的平衡。这一方面得到的多,其他方面肯定会失去的也多。

相反的,在这一方面,可能吃亏了,得的少了。那么在其它方面也许会得到补偿,获得更多。

“温良恭俭让”一直是孔子提倡的,他也正是用这样的原则来生活的。

孔子总是把自己放于最低的姿态,从来不会去计较什么。但是他却得到了了不起的地位和荣誉。他的美誉一直流传至今。

不争,有时会是另一种最大的收获。

礼让不止在我们中国有,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礼让的美德。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礼让的人才会宽容,宽容的人才会快乐。

  

“争”最后得到的是明面上的东西,可能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东西。

但是你为此失去的却实很多隐形的东西,甚至连你自己当时都感觉不到。付出的所有有可能比你得到的多得多。好似是赢了,其实是输了。

  

“让”是一种大智慧,它体现的是君子风度。但是它又和“忍”联系在一起。君子一般都走在通往“仁”的路上。

在君子看来,“求仁得仁”是一种最大的快乐,所以“忍”在他心中算不了什么。

“让”的最后似乎是吃亏了,但很多事例证明,最后都会回报以“福”,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傻人傻福”吧!

心若礼让,时时都是春天;心若计较,处处都是挫折。

  

我们的人生中如果少一些争执,多一些礼让,会更加精彩。

  

齐帆齐商学院第七期书评影评成长营第19篇2020字,累计36140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