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美食,叫妈妈的饭菜。有一种乡愁,叫妈妈的味道。
去过了那么多的餐厅,吃过了那么多的各种美食。但是最好吃的,往往就在身边。我还是喜欢妈妈做的饭菜。
因为平淡如水,因为习以为常,我们总会忽略。
最好吃的美食,其实就是妈妈做出的饭菜。
我生长在湖南的一个小山村,那时候家家户户的条件都不是很好,平时很少能吃到肉。
吃肉那简直是奢侈至极,只能在杀年猪的时候,冲上餐桌抢上那么几口。
所以只要到了杀猪的时候,邻里乡亲都会来帮忙,屠宰、褪猪毛、分割猪肉、灌血肠,而我们一群小孩子也难得有了没有大人约束的愉悦时光。
当然,我们更开心的是因为马上可以吃上肉了,而且是妈妈亲手做的哦!
很快,杀完猪后,妈妈准备一大桌菜肴,大家热闹的围坐一起,开心的边吃边聊。
这可能是我童年中最快乐的时光,妈妈做饭的味道也在我心中开始扎根。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妈妈仿佛技艺高超的魔术师,总是讲简陋的厨房经营得热气腾腾。用有限的食材,变着法的做出最好的饭菜来滋养一家人的一日三餐。
从小,妈妈就很重视吃饭的礼仪,从入座,到端饭碗、拿筷子、夹菜、吃饭、喝汤,收拾餐桌......她总是不厌其烦的教导我们去遵守那一套规矩。
后来,家里搬到了县城郊区,小厨房取代了农村的大厨房,小灶台取代了农村的土灶。
那个年代还没有抽油烟机,每次炒菜时,小厨房里弥漫着浓烈的油烟味。
但是,那呛人的爆锅味道很快就会被飘出的菜香味所掩盖,年幼的我最喜欢在厨房里待着,因为厨房的味道很美妙。
后来,我离家读书,到现在工作,去过了那么多的城市,进过了那么大的餐厅,别人也推荐了不少好吃的......
不管走了多远,最难忘的,最想念的,还是妈妈做的饭菜。
我是个味觉很敏锐的人,我强烈感觉到妈妈的饭菜有着某种特别的东西,这是外面的餐厅里所没有的。
这种感觉即使在我工作、成家后依然挥之不去。
就像老家经常迟到的米粉。不喜欢饭店里的那些米粉,妈妈做的米粉才好吃,质地柔韧、入口爽滑,汤味鲜香,是属于妈妈的独有味道。
我觉得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就是有一个特别有仪式感的妈妈,过节一定要“应景儿”——大年三十晚上包饺子、正月十五包汤圆、端午节包粽子、腊八节煮腊八粥......
“应景儿”让简单枯燥的日子变得快乐丰富。
有一种美食,叫妈妈的饭菜。
有一种乡愁,叫妈妈的味道。
离开家乡,离开妈妈的那一刻,最怀念的,还是妈妈做的饭菜,还是妈妈的味道。
其实,从我们呱呱落地起,妈妈就在决定我们的口味,这是一种慢慢渗透的味觉记忆。
从第一口母乳,到第一顿饭菜,妈妈用一生的心血抚养我们长大,用心做着每一顿饭菜。
其实妈妈的世界很简单,她们能记住我们喜欢的一切,对于我们喜欢吃的饭菜便会一直做,做出最好的。
如同我们喜欢一首音乐一般,喜欢便会找到最高清音质的版本,一直循环的听。
每次回家,妈妈总会欣喜地在厨房里忙好一阵子,只为做几样家常菜给我解馋。
在外人眼中,妈妈就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一生勤俭持家、朴实善良。
在外人眼中,妈妈的饭菜太清淡,菜式单一。
因为妈妈做菜讲究自然、健康、营养、好吃、实惠。不会放太多调料,不会买颜色诱人的人工食物,没有造型上的漂亮摆盘,更没有色彩搭配上的刻意考究。
只要你吃上一口,入口的瞬间,味蕾都唤醒了,幸福感爆棚。
为给我们最好的营养及尽可能好的口感,把家常菜做出的极致味道。
妈妈历经漫长的经验积累、实践,考究各种食材的出身(它们的血统、生活环境、成长等)。
妈妈仿佛艺术家,不惜花精力去琢磨,对好几种食材进行最佳的组合,只求做成各式各样的美食。
妈妈在厨艺上把食材所蕴含的共性、特殊性发挥到了极致,几近珠联璧合的境界。
远离家乡之后,记忆的深处,依旧藏着妈妈的饭菜的味道。在怀念妈妈饭菜的同时,我自己也开始了对食物的发掘之路。
因为我坚信妈妈厨艺的发端是来自对我们深深的爱,这是一种传承的味道......
或许我永远达不到妈妈的高度,但只要我一直在做,心中总是暖暖的,总能感觉到母亲就在身边指导着我。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娘炊烟厨房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