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第三个浪子?
谁是第三个浪子?
故事的结局让人的想像力画上句号,而没有结局的圣经故事,让想像力持续下去,用个人的生命来诠释故事,这一个最佳的答案。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在浪子比喻当中,读圣经不应该只让理智在运行,强调严谨的分析;读圣经也要投入自己的情感,让自己的情感与圣经的经文产生联系。当人的理智与情感投入在圣经经文中,立即会感受圣经比喻带给自己的冲击。
浪子的故事里,似乎小儿是一个可怕的人,父亲还活着时要分家。犹太人的传统是爸爸死后才分财产,相当于父亲对他而言是死的。对当时的读者而言,浪子一个违背圣经诫命,特别是第六诫,没有实践当孝敬父母的教导。读者在前意思里判断了,浪子是一个可怕的人,而反讽性的表达出,他的问题比较简单,只是一时的迷失。前后的对比强烈冲击着读者的眼球,严重问题的人如同羊一样的迷路、钱一样的遗失、人一样的悖逆。 后来,他还是醒悟过来,如同羊回到羊圈、钱回到钱囊、人回到家庭。
在读者的前意识里,乖乖仔的浪大,被读者所喜欢。那知,作者反讽性的提出,最大的迷失就是他。大儿子不简单,离家不远,不愿回家。表示每天在家里吃、喝、生活,却与父亲的距离比弟弟更遥远。弟弟回家,揭露出他心里的问题。父亲给弟弟吃,穿,权力。浪子如果自己回家,就会做奴仆;若是回家时,爸爸主动去抱儿子,带领他回家可以继续成为儿子。
离家不远,不愿回家是危险,在他的心里,外面的朋友比父亲更为重要,没有心在家里。透过大儿子埋怨父亲,我们可以知道儿子的心不在家里,而是在外面的朋友那里。
前后的对比强烈的冲击着读者的心,在家里的老大,心如同浪子一样与父亲远离。老大是另一类的迷失,另一类的浪子。出乎读者的意料之外,乖乖仔的浪大才是最大的迷失。整个比喻是一个强烈的颠覆,浪子真实的回归了,而在家里的老大成为真正的浪子。
浪子的比喻,是一个没有结局的比喻,作者不给予一个结局呢?其实,作者想让所有的读者来给浪子的比喻作出结局。透过这个没有结局的故事里,最重要是打开自己的心。当浪子打开心,就醒悟过来,才发现得罪了神,也得罪了父亲。而老大在家里,心里对父亲有诸多的不满,也是放在心里,从来没有打自己的心与父亲有真诚的沟通。直到,父亲接纳弟弟回家的事刺激了他,使大儿子说出心事;另外一半,看不见他的悔改,这才是他没有回家的原因。圣经作者非常巧妙的告诉读者,那些一直在神的家里,而不愿意打开心的老基督徒,往往有浪大情节。圣经在约壹1章5一10节里提到人公开承认自己的罪,就必经过赦罪的恩典。
敞开的心是医治的开端。我们不公开,神会有办法让事情公开。在神的面前全然打开自己的心,才能邀请神进里,神的光驱散心里的黑暗。一个的心没有向神打开,才是最大的迷失。如何打开自己的心,第一步就是向神打开你的心。神知道你的所有问题,但是你主动打开自己的心,向神承认自己的问题,经历神的医治。人类的始祖从墮落之始,就会包裹自己的问题。当人的心包裹着严密,得不到释放。只有敞开自己的问题,找一个信任的人,讲出自己的问题,让他来监督自己。
向神打开心,带到神的面前经历转变。
我是第三个浪子,我的生命如同浪子一样的迷失,也如同浪大一样的不满。我的一生就是浪子故事的结局,每天向神打开心,并有实质的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