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双微停更? 我更关心新媒体人的现状
杨老师《停更双微一抖的》文章,一下子戳痛了所有官微运营人的心,顷刻间哀鸿遍野,终于有人为憋屈的官微运营职业说一句公道话了。文章不出意外地火了,获得众多运营大号的转载,一大批运营人纷纷粉到杨老师门下。
当然了,自媒体的常态,哪个话题呼声高,哪里就有反驳声,于是,一篇篇《恐慌之后,我发现《停更“两微一抖”》是个标题党》、《对杨不坏老师“停更双微一抖”的一点不同看法》、《驳杨不坏「停更双微一抖」,双微一抖还是得更新》起来了,一时间,双微一抖停不停更?双方各持己见。
![](https://img.haomeiwen.com/i2520032/fd52fd49d0d20ab1.jpg)
这几天,我面试了几个年轻人。来自不同的行业,他们都有一项共同的履历,就是曾担任过公众号运营或者微信编辑。他们当中不少15年、16年就出来工作的,而恰巧第一份职业都是从事新媒体小编。这年头,没做过图文推送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95后。新媒体影响了这代人的职业生涯,当然,也让很多人陷入水深火热中。
先来屡一下官微的由来,双微一抖,其实大家口诛笔伐的也是“双微运营”职场的苦逼事。抖音虽然设立单独运营岗,但是论起完虐小编来说,还算未曾气候。
你们家的官微,大多数是你们老板头脑一热,别人有,我们也要开一个,不然多没面子。这样子建立起来的。这玩意怎么玩?怎么用?在公司定位如何?你老板压根不知道,那些油腻的总监、圆滑的经理、天马行空的主管也不清楚(PS:一般都是直接上司最爱瞎想瞎指挥)
而你写好的文章,恰恰是需要主管改,主管改完经理改,经理改完总监改,总监改完老板改,改到面目前非之后,让你发。第二天他们回来问你,为什么还没有10W+?是不是你能力不够?
官微的本质,是一个公司喇叭,你尽管叫,但是有没有人听,有没有人留下来一直听下去,那又是另外一回事。每个公司以为配个喇叭,再配个喊喇叭的人,就能让世界听话,来买自己的产品。
官微是企业连接消费者的桥梁,与消费者以及潜在受众及时交互的阵地,它替代了官网的位置。这跟大众的注意力迁移有关系,从PC端迁移到手机端。依托9亿用户的超级app微信,公众号自然而然成为用户内容消费的核心阵地。每个企业都想占一席之位,把它变成自家广告渠道,做着靠公众号让业务起死回生,并且三年上市的黄粱美梦。
人们天生且难以消除的劣根性,就是浮躁。多数企业更是把这劣根性释放得淋漓尽致。正因为如此,插手新媒体的管理层,一边深信别人一夜爆文日销过千的假象,一边忍受着恨铁难成钢的自家官微,他觉得全世界的新媒体人都是虚有其表,徒有其名。才迫不及待地插脚官微的运营。
所以,新媒体小编们不得不拼命日更,妄求在数百个订阅号中,抢得用户点开。可每天都发着早安、晚安、多喝点热水的乏味内容。用户每次点开看到自吹自擂自嗨就感到想吐。一两次可以容忍,日日如常,想不取关都难。为了推送而推送的企业官微太多,企业管理者根本不去换位思考,盲目认为自家产品举世无双,全世界都得来用。
导致内容垃圾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企业把所有文字工作,什么小红书啊,商品上架啊,海报设计啊,什么的,都加诸于这位小编身上了,巨量工作下,推送内容的职能草草应付了事。
对于小编来说,工作量巨大是一码事,更坑的是每天都要被管理者天马行空的设想折磨到体无完肤。今天要做裂变,隔一天,又说做品牌联合;大多数时候,新媒体小编只是管理层的试错工具。
而管理你的大多数是没有亲身经历过新媒体具体事务。他们以指挥者的姿态,提出花样百出的要求,且不考虑是否可行,不可行也不承认,毕竟被下属否定是一件没面子的事。因此,管理者的决策信息差,也是导致新媒体人苦逼的重要原因。
![](https://img.haomeiwen.com/i2520032/6f8f73827faff37f.jpg)
各行各业的企业新媒体,无非是面临以下4种局面:
第一,老板/管理层从来没有真正认识,那个完整意义上的微信公众号,他们无视企业实情、盲目新建、毫无定位,做官微就是自嗨式维护,自欺欺人地制造内容垃圾;
第二,新媒体职业门槛低,决定了运营人的专业水平稂莠不齐。应届生,跨行业,凡是接触简单文字工作的人,什么人都可以来做官微,说的难听一点的,新媒体岗位,不过是那些职场无所长的年轻人的一个收容站而已。上面认为,年轻随便找个人就能做新媒体,而年轻人呢,以为自己真的是开个号发发文章而已,如此状态下,当然无法短时间内做出成绩。
第三,自以为是的管理层不放权,一线新媒体运营人难成大事。同样,无法证明自己专业性的新媒体人,无法取信于管理层,也是无法得到公司资源支持的。管理层与一线的矛盾关系僵持不下,是80%企业官微小编身处的情况。大体环境已不如前,内部协作相互掣肘,是导致众多官微奄奄一息的罪魁祸首。
专业的新媒体小编不多,专业的新媒体总监更少,再加上,根本没有新媒体万金油人才,再厉害的人,去到不同企业做运营,一样会遇到水土不服,只是看看大家如何度过那段艰难时光而已。
第四,企业官微需要试水试错,不仅是运营人专业问题,更是由企业实情决定,任何一家企业官微一开始都会出现“进展缓慢”的艰难时期。同时,任何一门“新媒体课程”都不足以让你的官微起死回生,一跃千里,必须在试错过程中调整,找到合适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并且,不是每个官微都有百万大号的命,行业天花板,商场份额,地理位置的局限,有的官微,粉丝去到5000已经是业界大成了。官微的影响力,本质上决定于产品、品牌以及公司的影响力。
那么,企业双微运营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企业想要曝光,得先有用户量,想要获取用户得先输出价值,那些有品牌声量的官微一篇都没推送就完成了0-1,而中小企业,光是涨个1000粉已经花光了所有力气。为什么呢?同人不同命,人家新建账号,直接聚集已有影响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你却要无中生有,从0开始,还要兼着产品销售任务。
究竟是先有流量,还是先有品牌声量? 老板肯定是希望你一上来就可以免费帮公司大打广告,然后带动公司销量。无名之辈称不上品牌,只有被大众认识认可的才叫品牌。所以,大多数中小企业即使推送1000篇图文,都够不上品牌。真正的品牌是企业、产品、服务、社会责任等整体为大众接受,认可的。不是一个官微可以完成的任务。
那么前期什么都没有,凭什么获得粉丝呢?事实上,在还没有粉丝的时候,你的官微很需要初始用户,第一批用户,一定是公司的客户,或者有关联的相关人。大多数老板是本末倒置的,一上来,就需要你拉一大群外人来关注公众号,还要购买产品、服务等。
某银行老总曾经跟我说,你去把其他银行的客户拉过来做粉丝,办我们的信用卡跟理财,我说对不起,仅有200粉丝的账号,这链条没办法一步到位。
销售本来是需求匹配,匹配到需求人群,才有可能达成交易。问题是一开始你公众号没人没影响力,怎么才能触达需求人群?一定是借助既有用户,搭建基础影响力,逐渐影响潜在人群。
至于,如何对待双微的定位呢?究竟是强化媒体属性,还是做连接消费者的桥梁?做媒体属性前期没粉丝需要投入,需要迎合用户需求,需要忍耐无人问津的阶段。大部分老板想直接无视这个阶段,当然运营结果也是很惨。从长期来说,它肯定干不过自媒体、KOL,为什么,铜臭味太重了,需求感太强。
而做连接消费者的桥梁呢,则倾向于做服务,做及时响应。比如app服务嫁接服务号,比如产品售后的及时响应处理,比如让用户及时了解进度的银行账单、话费账单、快递通知等等。
最后,空有凌云壮志,却被束手缚脚的,肯定难成大事。一个新媒体人到达新的岗位,新的公司,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给官微诊断,分析现状,借鉴同行,在了解公司业务行情的前提下,交出一份“官微体检书”,同时抽时间,筹备一份《季度运营方案》或《年度运营方案》来提供解决办法,用来说服的上司授权,让他站在你的立场。而不是一到岗就吭哧吭哧写文,没用的。
没有人一辈子做小编,我们只是在新媒体岗位上习得更强大的适应能力,好让自己在以后不同的岗位上游刃有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