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精要主义2》(31)
今天我们来分享第二部分:以一种精要的方式设计人生。
极简生活,因更少而更好
什么是精要主义?
现在,请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你是否曾感到心力交瘁?有没有感到劳累过度却又没发挥所能?又是否觉得自己一直在奔忙,却总是到不了任何地方?
如果你对上述任何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你很可能陷入了一个非精要主义陷阱中,而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借助精要的力量。
非精要主义者和精要主义者付出的努力其实是相同的,但是精力却被分散到了很多不同的事上,结果就是在每件事上都取得了零星进展,但都不能让人满意。
与其相反的是,精要主义者在花费与非精要主义者相同努力的情况下,他们会把更多的精力用到少数几件事情上。
当他们碰到很多的事情,邮箱里收到更多的信件时,会不断地停下来问问自己:“这些事情值得我投入时间和精力吗?”
他们很清楚世间事务和机会之繁多,远非个人的时间和资源所能及,尽管其中不乏好事,有些甚至非常好。
但绝大多数都是无意义的琐事,重要之事少之又少。
精要主义者会拒绝接受我们能做所有事情的想法,要求自己进行真正的权衡取舍并作出艰难的决定,不懈追求“更少,但更好”,这条信念是他们的行事铁律。
因此,精要主义不是如何完成更多的事情,而是如何做好对的事情,它也不是提倡为了少做而少做,而是主张只做必做之事,尽可能做出最明智的时间和精力投资,从而达到贡献峰值。
读书‖《精要主义2》(31)精要主义中常被忽视的“成功的悖论”
吉姆柯林斯在其《再造卓越:巨人也会倒下,但有的公司从不放弃》一书中曾探讨过那些曾是华尔街宠儿的公司为何最后会走向衰败。
他发现,很多公司最终失败的关键原因是“不假思索地贪多求全”,很多公司如此,很多在公司里工作的员工也是如此。
在工作中,我们会看到很多被重重压力团团围住而喘不过气来的人,这样的人世界各地都有,而且其中不乏有许多“成功”人士。
他们急于要把一切都做到尽善尽美而拼死拼活,承受着无以言表的折磨;
其中有些人还受制于控制欲极强的领导,意识不到自己并不是“必须”要去做所有这些别人要求的事,因为那纯粹是瞎忙,别人并不领情。
这些聪明又有抱负的人还会常常给出他们认为极为合理的理由:其中之一就是在社会中我们因为说“不”而受到惩罚,因说“好”而受到奖赏。
前者往往会令当时的气氛变得尴尬,而后者通常会得到赞美,这种情形导致的后果就被称为“成功的悖论”。
“成功的悖论”主要可概括为以下4个可预见的阶段:
第一阶段:如果我们真的有清晰的目标,它有助于我们取得成功。
第二阶段:当我们成功时,就会被冠以“可以去找的人”的称号,成为“老好人”,只要你需要,就总能找到这个人。
这样,我们就能得到更多的选项和机会。
第三阶段:当我们拥有了更多的选项和机会,实际上也就被要求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便会导致精力的分散。
我们被千头万绪的事情牵扯得越来越无法集中精力。
第四阶段:因为精力分散,我们无法实现原本可以实现的个人贡献峰值。
成功所带来的后果最终瓦解了最初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的那个真正清晰的目标。
对成功的追求反而成为失败的催化剂,这一点需要反复强调以便我们能成功。
换句话说,成功会让我们偏离最本质的事情,这些事情最初曾是成功的源泉。
读书‖《精要主义2》(31)精要主义是人生与事业的断舍离
精要主义对我们人生和事业的意义,与一个专业的收纳达人给衣柜带来的变化很相似。
设想一下,如果你从不整理自己的衣柜,随着不穿的衣服越积越多,衣柜就会变得凌乱拥挤。
同样,随着好心承诺和应承下来的事情越积越多,我们的人生也会变得杂乱无章。
而且,绝大多数这样的努力根本没有尽头,除非我们找到系统的方法进行整理,否则这样的杂乱状态将会永远持续下去。
精要主义者是怎样整理衣柜的呢?
1、探索
不要问“这衣服我以后还会不会穿?”而要问一些更加规范和尖锐的问题:“我喜欢这件衣服吗?穿上好看吗?穿得次数多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就应该淘汰它了。
在你的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中,问自己喜欢哪件衣服就如同问自己:“这件事情或这份努力有可能会对我实现目标做出最大的贡献吗?”
如果不是,就请果断放弃。
2、排除
若你把衣服归为两类,一类是“必须保留”,另一类是“可能需要处理掉”,当真正需要行动时你又犹豫了,归根结底,这里面有一种沉没成本:
研究表明,对于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人们对其价值的评价要高于其实际价值,因此要放弃就更难。
这个时候,可以试试这个问题:“如果我现在没有它,那么我会花多少钱来买它?”
这么问往往能奏效,换句话说,仅仅确定了哪些事情和努力不能帮你实现个人贡献峰值还不够,你还要积极地淘汰它们。
3、执行
如果要使自己的衣柜保持整洁,你就要经常整理。
留下哪些、舍弃哪些、如何存放,自己可以安排时间,做出行动。
也就是说,一旦弄清了哪些活动和努力要保留,就明确了那些让人实现个人贡献峰值的重要事情,执行起来就可以变得毫不费力。
精要主义是要为整理人生的“衣柜”创造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铁律,你必须在每次面临答应或婉拒的决定时执行。
这种方法能帮你在很多好东西和一小部分真正重要的东西之间进行权衡取舍,它会告诉你如何做到更少、但更好,这样你就可以在人生的每个珍贵瞬间里尽可能地收获更多。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今天《精要主义》的原书精华,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自拍图片好了,亲爱的朋友们,我们今天分享的《精要主义》第二部分就到这里了。读完这一节后有什么想法请留言,谢谢!
附录‖《精要主义》部分内容摘抄
人生与事业的断舍离
这本书对你的人生和事业的意义,与一个专业的收纳达人将给你的衣柜带来的变化相似。设想一下,如果你从不整理自己的衣柜,它会变成什么样子?它会是整整齐齐,架子上只挂着很少的几件你爱穿的衣服吗?当然不是。如果你从不有意识地去整理它,它就会凌乱不堪,里面堆满了你很少穿的衣服。有时甚至变得实在无法使用,逼得你不得不去整理。所以,除非你有一套很规范的整理方法,否则,你要么继续留着那一堆很少穿的衣服,因为不知道哪些衣服该扔;要么因为不小心扔了可以穿而且想留着的衣服而后悔不已;要么还留着一堆其实不想留但又没办法处理的衣服,因为你不确定它们被放在哪儿了,也不知该如何处理它们。
随着不穿的衣服越积越多,衣柜就会变得凌乱拥挤。同样,随着好心承诺和应承下来的事情越积越多,我们的人生也会变得杂乱无章。而且,绝大多数这样的努力根本没有尽头。除非我们找到系统的方法进行清理,否则这样的杂乱状态将会永远持续下去。
以下是精要主义者整理衣柜的方法。
1. 探索
不要问:“这衣服我以后还会不会有机会穿?”而要问一些更加规范、更加尖锐的问题:“我喜欢这件衣服吗?”“我穿上这件衣服好看吗?”“我穿这衣服的次数多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你就知道该淘汰它了。
在你的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中,问自己喜欢哪件衣服就如同问自己:“这件事情或这份努力有可能会对我实现目标做出最大的贡献吗?”本书第二部分将帮助你弄清这些事情是什么。
2. 排除
假设你把衣服归为两类,一类是“必须保留”,另一类是“可能需要处理掉”。但是,你真的打算把“可能需要处理掉”的衣服塞进袋子里送走吗?归根结底,这里面有一种沉没成本:研究表明,对于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人们对其价值的评价要高于其实际价值,因此要放弃就更难。如果这还不能令你信服,那么就试试这个要命的问题:“如果我现在没有它,那么我会花多少钱来买它?”这么问往往能奏效。
换句话说,仅仅确定了哪些事情和努力不能帮你实现个人贡献峰值还不够,你还要积极地淘汰它们。本书第三部分将告诉你如何淘汰那些非精要的东西,不仅如此,它还要告诉你该怎么做才能帮你赢得同事、老板、客户和对手的尊重。
3. 执行
如果要使自己的衣柜保持整洁,你就要经常整理。用一个大袋子装好要扔掉的东西,把想留下来的东西堆成一小堆。你要了解弃物存放地和当地旧货商店的营业时间,并预先安排好去那儿的时间。
也就是说,一旦弄清了哪些活动和努力要保留——就是能让人实现个人贡献峰值的那些,你就需要一种方法来使执行变得毫不费力。本书第四部分将教会你创造一种能让重要的事情完成得毫不费力的方法。
当然,生活并不像衣柜里的衣服那般静止不变。衣服可以静静地待在衣柜里,早上我们离开时是什么样,晚上回去还是什么样(除非家里有小孩!)。但在人生的“衣柜”里,新衣服——占用我们时间的新需求,却在源源不断涌来。想象一下,如果你每次打开衣柜的门,都发现别人已经在里面塞了他们的衣服;如果你每天早上把衣柜收拾干净,到了中午却发现它已经被塞得满满当当,那是怎样一种感受。不幸的是,这是很多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有多少次你按照工作计划开始新一天的工作,但到了上午10点却已经在忙其他的事情,或是完全落后于工作进度了?有多少次你在早上列了一个“待办事项”的清单,但到了下午5点却发现这个单子越拉越长?有多少次你期盼着能够待在家里与家人共度一个清静的周末,但直到周六早上你还淹没于各类琐事、各种约见和无法预见的倒霉事儿里?不过幸好,这里有条出路。
精要主义就是要为整理人生的“衣柜”创造一种方法。但是,它可不像你整理衣柜那样,只要一年整一次,一月整一次,或一周整一次就行。它是一种铁律,你必须在每次面临答应或婉拒的决定时执行。它是一种方法,帮你在很多好东西和一小部分真正重要的东西之间进行权衡取舍。它会告诉你如何做到更少,但更好,这样你就可以在人生的每个珍贵瞬间里尽可能地收获更多。
本书将告诉你,如何去过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依从他人的期望而活。它会给你指明一条路径,让你的人生和事业更有效率,更有成果,更令人印象深刻。它将告诉你一种系统的方法,让你弄清楚什么是重要的,淘汰掉不重要的,并轻松地执行那些精要之事。简而言之,它将教会你把“追求更少”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精要思维到精要行动
本书共分4个部分。第一部分勾勒了精要主义者的思维模式。接下来的3个部分将这种思维模式转化为一种系统化程序,用来执行“追求更少”这条铁律,你可以把它们用在你碰到的任何一种情况和做出的任何一种尝试中。
精要主义者的核心思维模式:时间与精力只用于有意义的事
这部分概述了我们试图躲避的三种现实,没有它们,精要思维就毫无意义或无从谈起。
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如何支配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若无选择,讨论权衡取舍就没有意义。
甄别:几乎一切都是噪声,只有少数事情价值非凡。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费时费心地去辨别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有些事情比其他事重要得多,因此费力找到它们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取舍:我们不能什么都有,也不能什么都做。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就大可不必评估和淘汰各种选项。一旦接受了取舍的现实,就不要再问:“我怎样才能完成这一切?”而是要问一个更加诚实的问题:“我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只有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像精要主义者那样思考。一旦彻底接受并理解了它们,那么本书中所提供的很多方法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就会变得自然而然,并成为一种本能。践行这些方法要遵循以下3个简单的步骤。探索:区分无意义的多数和有意义的少数
精要主义的一个悖论就是,相比非精要主义者,精要主义者实际上会探索更多的选项。尽管非精要主义者致力于什么都做或者几乎什么都做,但并未经过实际探索;而精要主义者在真正行动之前会系统地探索和评估多个选项,因为他们会在一两个大的设想或项目上大干一场,所以一开始就会慎重地探索更多的选项,来确保自己做出的选择是正确的。
通过运用更加严格的标准,我们能够挖掘出大脑中复杂的搜索引擎。如果我们搜索“一个好机会”,会找到很多页的搜索结果。但如果我们可以进行高级搜索并且问3个问题:令我深受启发的是什么?我特别擅长的是什么?在这世上能满足我重大需求的是什么?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搜索结果页需要查看了。但这正是练习的重点所在。我们不是要找过多的好事情去做,而是寻找个人贡献峰值的所在:重要的事情,恰当的方式,合适的时间。
精要主义者在探索上面花了尽可能多的时间,倾听、辩论、质问、思考。但并不是探索完就结束了,探索的最终目的是从无意义的多数里识别出有意义的少数。
排除:摆脱无意义的多数
我们很多人答应一些事情,是因为要急于取悦别人或者让自己不同凡响。然而,说“不”才是实现个人贡献峰值的关键所在。彼得·德鲁克曾说:“说‘不’可以让人变得高效,因为说‘不’的人会说‘这不是我的事’。”
排除非精要之事意味着要对有些人说“不”,并且是经常性说“不”。这意味着要将那些社会期待拒之门外,要做到这一点极需勇气和同情。因此,淘汰非精要之事不仅是心智的训练,也是情感的训练,比如必要的时候对社会压力说“不”。
考虑到取舍的现实性,我们不能选择什么都做。真正的问题不是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这一切,而是谁来决定我们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记住,当我们丧失选择权的时候,别人会替我们作出选择。所以,要么慎重地选择有所不为,要么不由自主,任人摆布。
本书这一部分提供一种淘汰非精要之事的方法,让我们赢得时间去做真正重要的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种平台,尽可能地使执行变得毫不费力。
执行:让有意义的少数做起来毫不费力
不管是要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还是要迈向事业的新台阶,抑或是要为伴侣安排一个生日聚会,我们往往都会觉得执行的过程充满了困难和阻力,必须硬着头皮强迫自己去“完成”。精要方法却截然不同。不是逼着自己去执行,而是把时间省下来创造一种方法,用来扫除障碍,使任务执行起来变得尽可能轻松自如。
探索,排除,执行并不是呈周期性循环的独立事件,若我们能持续运用,就能获得越来越多的收益。
恰逢其时的一种理想
法国剧作家、小说家维克多·雨果曾说:“世上有一种东西比所有的军队都更为强大,那就是恰逢其时的一种理想。”“更少,但更好”正是一种恰逢其时的信条。
一旦我们允许自己在选择去做什么时变得更挑剔,一切都会改变。我们立刻就拥有了开启人生下一辉煌阶段的钥匙。我们拥有无尽的自由来学习排除非精要之事,不再受控于别人的安排,并自己做出选择。有了这种无敌的力量,我们就能找到自己对个人的人生和事业,乃至全世界的贡献峰值之所在。
假如学校取消课外作业,代之以能给社区带来变化的重要项目,那么结果会如何?假如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时间考虑自己未来的个人贡献峰值,以免毕业时无路可走,那么结果又是如何?
假如企业不再开那些无意义的会议,而是让员工有思考空间并开展最重要的项目,那么结果会如何?假如员工推掉一大堆浪费时间的电子邮件、目的不明确的项目、没有成效的会议,以便为公司和自己的职业生涯倾尽所能,那么结果又是如何?
假如社会不再告诉我们要拥有更多本事,而是允许我们去创造更多呼吸和思考的空间,结果会是如何?假如社会鼓励我们拒绝去做那些非己所愿的事情,拒绝即使缺钱也要买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拒绝去取悦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人,那么结果又如何?
假如不再有人向我们过分吹嘘更多的好处,也不再有人贬低更少的价值,那么结果会如何?
假如我们不再因忙碌而自认为自己很重要,并为此洋洋得意,结果会如何?假如我们在乎自己花了多少时间来悉心聆听,沉思默想,享受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在一起的时光,那么结果又会如何?
假如全世界人都不再盲目地追逐更多,而是自律地追求“更少,但更好”,那么结果又会如何?
我憧憬,所有人都有勇气为自己真正喜欢的而活,不再为取悦别人的期望所累。
我憧憬,每个人——儿童、学生、母亲、父亲、员工、经理、高管,乃至全世界的领导人,都能学着去挖掘出更多的智慧、才能和谋略,更积极地投入到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中去。我憧憬,人们来到这个星球是为了要做些什么,并且能不改初衷,勇敢地去做。我憧憬,一场对话可以启发一项行动。
要驾驭这样的勇气,我们必须踏上正确的道路,因为生命何其短暂,而在这短短的余生里自己究竟要成就什么,是需要我们反思的。诗人玛丽·奥利弗(Mary Oliver)写过这样的诗句:“告诉我,你要干什么/在这野蛮却宝贵的人生里?”
恕我冒犯,我要求你做更多的停歇,问问自己这个问题。
恕我冒犯,我要求你马上承诺,为自己留出更多空间享受本质和精华。你是否有那么一刻后悔作这个决定?有没有可能你某天醒来时会说:“我要是不这样忠实于自己,而是按别人的要求做完一切不重要的事就好了?”
恕我冒犯,我要帮助你建立一种方法,它将不公平地支持重要的少数多过不重要的多数。
恕我冒犯,我要求你在更大程度上成为一名精要主义者。本书不提倡回到从前那些简单的岁月,不是要你远离电子邮件,也不是要你不上网,更不是要你像一名隐士那样离群索居。那将是开时代的倒车。本书要提倡的是运用“更少,但更好”的原则,活在当下和未来。那将是一种创新。
因此,我要求你别像我女儿出生那天时的我那么傻。我有信心,这个决定会令你受益匪浅。可以想象,如果在这个星球上的每个人都能放弃一件虽不错但却不重要的事情,代之以真正重要的事情,那么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
若干年(希望是很多很多年)后,当你走到人生的尽头,可能仍有很多憾事,但是,你不太可能会因为曾追求过精要主义而悔恨。回到此时此刻,为了这个机会——一个对自己真诚的机会,你愿意舍弃什么?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天,你希望自己今天做出了怎样的决定?
如果你已经准备向自己的内心深处探求对此问题的回答,那么就已经在精要主义的道路上准备启程了。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自拍图片说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果侵权则删除。